第二百六十五节 开海之谋-《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2/3)页

    一个个武官告辞离去。他们是得罪不起杨潮的,但是没有保证,他们实在是不想把手里唯一的东西都让出来。作为中层武官,他们一个个连吃空饷都没份儿,也就只能在军营中种种地,养养猪之类的,温饱是不愁,但是大富大贵就不敢奢求。

    还因为没钱,所以每个人也就养了几十,甚至十来号人,当然不可能用满他们手里的兵额。但是他们每一个人的兵册上却全都是满额,显然是有空额的。可那些空额他们是吃不到的。

    可杨潮倒也没有吃他们的空饷,因为兵部今年的军饷还没有见过呢。去年东虏入寇,在江南一番折腾,虏兵抢一遍,官兵借机抢一遍,官员趁机搜刮一遍,很多人肥了,可是朝廷穷了,本来就是年年亏空,今年更就甚了,也许到了年底,去年的军饷都未必能发下来呢。

    所以连杨潮都没机会吃空饷,更何况这些还要从杨潮手里领饷的军官呢。

    朝廷这样困窘,也难怪史可法想尽办法给兵营解决军饷问题了。

    要怪就怪杨潮跟史可法的目的不一样吧,杨潮只想着把那些兵额和官职捞到手里,却根本就没想过屯田养兵这种事,因为杨潮有的是办法捞钱,其实朝廷也完全可以,比如开了海运,一年不多说,三百万两银子还不难,就连郑成功家族,据说每年光做日本贸易,就能有千万两的利润,整个大明朝开了海禁收关税,区区三百万两还不是轻轻松松。

    但是朝上谁敢提开海禁,那些正直之士绝对会把谁骂死,皇帝又是个爱面子的,加上也不知道海关税收有多么庞大,过去偶尔开海禁那些年,朝廷收到的税也是聊胜于无,大头都被税务司的官员贪掉了。

    所以皇帝没钱了,只知道拼命的找老百姓要钱,加征三饷闹得沸沸扬扬,充其量每年也不过多收到六百万两银子而已,还不及一个大盐商的身家多,就这样崇祯还要背负一个搜刮百姓的骂名。

    如果崇祯知道郑氏集团中的大小头目一个个都是身价百万以上,每年利润数百上千万两白银,恐怕无论多少迂腐的大官骂,崇祯都会忍不住要开海禁了吧。

    除了海禁,朝廷捞银子的方法还多着呢,比如加征商税,作为这个时代商业最为繁盛的国度,大明王朝收到的商税还远不如西欧那些小国家,就是小老百姓都比商人的税率低,这显然太不合理了,如果加征商税,对比后世的比例,肯定比关税要多很多,五百两也只是小意思。

    不过一个国家需要花钱的时候,临时加税那是最下等的方法,真正高明的其实是借钱,国家借钱也就是发国债,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家天下,国家借钱那就是皇帝借钱,皇帝借钱的话也太丢人了,倒时候那些老学究一句‘俺大明天子富有四海,怎可向百姓借钱?’,就足以让崇祯这个爱脸面的皇帝放弃了。

    不过说到底还是有底气,大明王朝靠着加税,常年维持数百万军队,跟虏兵对抗了几十年,还能在跟流寇的战斗中始终保持优势,在两条战线上支持了几十年,这在西方小国是不敢想象的,他们这些小国,遇到大事,只能借款,过去是向意大利银行间,犹太银行家借款,现在则是向荷兰的交易所借钱。

    大明朝就是这么邪门,明明拥有地球上最多的白银,皇帝的国库里却发不出饷银来,那些钱全都存在土豪们的地窖里。据后世统计,大明朝两百多年时间,流入中国的白银数量大概有四亿两,其中三亿被富商地主或者官员等富人窖藏了起来,市面上流通的不到四分之一,导致一直到大明晚期,白银的价值始终很高。

    大明不缺钱,只是收不上来,说白了这是各种制度太低效了,根本就无法将整个国家的力量整合起来,更不用说挖掘出潜力来了。

    杨潮有时候对这种情况也感到十分的纳闷,可偏偏他都找不到解决的方法,很多东西明明就那么简单,可是在大明就是做不了,开海禁多么正常,哪有一个上万里海岸线的国家不搞海外贸易的,但是朝里的文官们就是反对,隆庆、万历皇帝倒是为钱开了海禁,可是这两皇帝都被文官骂死了,两个皇帝一死,这些文官立刻就建议皇帝重新禁海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