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节 暗度陈仓-《回到明末当军阀》


    第(1/3)页

    那个俘虏的身份,猜是猜不出来的。

    那俘虏被抓的时候,身上没有任何信物,除了一身华丽的盔甲证明他身份不同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而杨潮又找不到懂满语的人,因此没法审判,现在要审也没机会了,因为俘虏都送走了,都走了三天了,现在大概都半路上了,不出意外过不了几天就到淮安了。

    而且以前杨潮也没太把那个虏将当回事,毕竟只带了三百来个人抢掠的虏将,最多也就是一个甲喇额真级别的将领,放到明军中不过是把总级别的武官,不用太过在意,可没想到他竟然吸引了几千人来救援,那么肯定就不是什么甲喇额真级别的了,到底是什么,猜不到,也不能问,反正是一条大鱼无疑。

    弄清楚这点,杨潮反而有些后悔,不是后悔让人押回淮安,而是后悔没有派重兵押送,要是半路上跑了,就亏大了。

    看着黄琦三人离去,李五六有些遗憾,王璞也很不甘心。

    黄凤府则是深皱眉头,忍不住请杨潮一旁说话。

    “大人此举不妥啊。”

    黄凤府非常忧虑。

    杨潮笑道:“如何不妥?”

    黄凤府叹道:“军前与虏谋款,若是传了出去,恐怕对大人不利!”

    这倒是一个问题,大明朝非常忌讳官员跟敌人和谈,哪怕是文官都不允许,更不用说武官了。

    兵部尚书陈新甲就是因为私下与后金议和,被言官弹劾攻击,被崇祯皇帝下狱。

    而且陈新甲还是皇帝私下允许他去议和的,只是被人知道后,皇帝不想背负这个与贼议和的恶名才将陈新甲抓起来。

    后来周延儒收受贿赂劝解皇帝,搬出了“大司马兵不临城不斩”的国法惯例来。结果皇帝依然不改初衷,以陈新甲负责的是边防,而战事不顺。还在任内失陷了七个亲藩,以“僇辱我亲藩七”的罪名将陈新甲弃市。

    既有兵部尚书如果不是被敌人兵临城下打到北京就不杀的国法。又是暗中得到自己的指示,崇祯皇帝都不肯放过陈新甲,唯恐自己背负了污名,可见这个何谈在大明朝还真的很忌讳。

    如果被言官知道了,恐怕就得弹劾杨潮了,而皇帝会毫不犹豫的杀了杨潮,大明朝的官场,还是真的险恶。

    杨潮一不小心发现自己竟然做了错事。而且是政治上的错误,不由捏了一把汗,但是也不太在意,自己是武将,只要能打仗,皇帝也不太可能想杀就杀,当然现在自己还只是一个千总不太保险,如果能做到总兵,那就不用怕了,到时候即便自己真的跟敌人私下有勾结。皇帝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还是先打完这场仗在操心这个问题吧。”

    杨潮笑道。

    要是打败了,不用说,死定了。要是打赢了,那么弹劾自己的人也没有凭据了。

    黄凤府叹道:“如果大人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跟东虏死战倒也无妨,可是如此一来,就没有了转圜的余地,只能在海州跟虏兵一战了。”

    黄凤府的意思是,本来杨潮还有机会突围的,现在就只能留在海州跟东虏作战来洗清嫌疑了。

    对此杨潮倒是不太在意,他确实一开始没想过突围,因为虏兵是骑兵。自己是步兵,要在骑兵面前撤退。那跟找死没什么区别。

    哪怕是坐船,也跑不掉。毕竟在运河里船速也比不过马速,要知道运河中不少河段,还是靠人来拉纤的,那时候别说跟战马比,就是徒步都比船快。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