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碰上麻烦(二更月票一百五)-《王妃反穿记》


    第(2/3)页

    “是有点像,又不完全像,街里的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的四合院,很典型的北方古镇。可沿河的建筑却基本是南方的庭院式的,尤其是那些古镇里的河道两岸的建筑,几乎跟江南的一模一样,两边的人家隔着小河相望,想向对面的人家借点东西一般都放篮子里用竹篙递过去,可有意思了。”康馨笑着说。

    约摸一刻钟之后,车子停了下来,孔凌跟着导游去买票了,金珠站在村口打量周围的环境,同时拿出相机拍下了村口那栋有点特色的石雕大拱门以及村口宽阔的水泥大马路。

    康馨见金珠拍村口的大路,笑着说:“这里的交通几年前也很不方便,早年的路只能过一辆马车或者是驴车,所以这里的人们很少出门,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现在好了,现在他们的日子都富裕了,镇里的人家几乎都开了客栈、饭馆或者是茶馆,再不济一年还有不少门票分红呢。”

    康馨的语气中似乎有几分得意。

    金珠笑了笑,没说什么。

    跟着团队从村口的大门进去,导游开始讲解,着重把大家带到了几个标志性的建筑面前看了看,比如当铺、染坊、镖局等,因为这几个景点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里面还有不少老照片和旧报刊信札,由于金珠他们都是学历史的,所以对这些老照片和发黄的报刊信札看得都很仔细,甚至会根据某张照片和信札的日期讨论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大事。

    导游见此不耐烦了,她的任务就是领着大家走马观花看一下,然后便向大家推销这里的游玩项目和购物项目,这样她才可以抽成。

    可大家都是学生,对那些水上的额外花钱的项目没有什么兴趣,孔凌和康馨跟导游交涉了一下,交代好集合的时间和地点大家便把导游撵走了,因为导游的讲解还不如他们自己看来得自在能学到的东西多。

    逛完这几个景点,便到了中饭时间,中饭是统一在客栈吃的农家饭,北方的农家饭跟南方还是有很大不同。首先米饭是高粱米和小米混在一起蒸的,有点粗糙,不太好下咽,饺子也是如此。里面的馅是野菜的,有点干巴,同样不太好吃,倒是那个榆钱叶子烙饼和什么香椿叶子摊鸡蛋让金珠感受到了一股春天的清香。

    由于中午的饭食都没有太吃好,孔凌宣布下午的活动自由结组。晚餐也是如此,不过晚上十点前都必须回到客栈。

    大家一听皆欣然同意。

    金珠宿舍的四个女生自然是一组,四个人刚从客栈出来,孔凌便追了出来,在康馨的带领下在古镇里转了起来,这个季节的游客不多,加之又是一个阴天,看着有几分冷清,配着街边的老建筑,倒是也应景。有一种孤凉的沧桑感。

    不过这里的老建筑明显修复过了,虽然旧却一点也不破,而且这里的配套设施明显也比金珠上周去的那个古镇强,商业化气息也更浓,街边的房子不是餐馆就是客栈,再或就是茶馆、酒吧、歌厅、戏院等,街头隔个十来米总能有一个抡着大木槌子做各种糖糕的摊位。

    金珠是带着任务来的,拍了不少照片,当然也品尝了下所谓的当地小吃,晚饭是在河边的一家烧烤店吃的。aa制,几个人要了一只烤羊腿,然后坐在靠窗户的位置,一边吃一边看着窗外的河景以及对岸的风景。

    夜色渐渐降临了。河岸两边的灯笼渐渐亮了起来,就连河里的乌篷船也挂上了自家标志的灯笼,颇有点桨声灯里的秦淮河的意味。

    五个人从烧烤店出来,正好旁边有一家茶楼,吃了半天烤肉,大家都觉得有些油腻腻的。正好想喝点茶解解腻。

    这家茶楼的老板很会做生意,一楼的茶楼是大众式,前台放了一张桌子,有一位穿着白色长褂的五十岁男子正在说书,有十来张桌子上坐了人,年岁大的人居多,大部分人正专注地听着说书先生讲故事。

    金珠几个刚坐下来,侍者看着他们的年龄,便告诉他们二楼是包房,配有卡拉ok和自动麻将机,可以一边唱歌一边喝茶或者一边打麻将。

    原本依金珠的意思想在一楼感受一下说书先生的口才,上一世的他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有过年和家里长辈过生日的时候才会请一班戏班子来家里唱两出或者请一位先生来说书,所以看到这个说书先生金珠觉得有几分亲切。

    可邹恒和杜若对这个没有兴趣,两人都想上二楼去唱唱歌喝喝茶顺便玩一会别的,孔凌自然是听邹恒的,这个时候金珠一个人也不好太固执了。

    谁知两个小时后等他们五个人从包间出来时,发现大厅里的人少了很多。原来是下雨了,不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是瓢泼大雨,楼下的客人趁没下大之前大部分走了,剩下的便是被雨困住的。

    “算了,我们回去再唱一会,顺便要点饮料喝。”康馨建议说。

    “都几点了,我们要回去晚了他们该找我们了。”金珠看了看手腕上的表。

    “杨金珠,你的手表居然是浪琴的?”邹恒就站在金珠身边,拿起金珠的左手看了一眼,惊讶地喊了一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