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树木与树人-《王妃反穿记》
第(2/3)页
金珠看着这四幅画琢磨了一会,拟的题目是《树木与树人》,开篇引用的是管子的名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也就是说,如果想让稻谷长好,只需一年的时间,如果想让一棵树木成材,需要花十年时间,可如果想让一个人成才,则要花一辈子的时间。
但是,树木的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阳光和水分,它还需要不断地修剪那些妨碍它长高长壮的枝桠,就像人的成长一样,不是简单地给点吃喝孩子就能长大成人,成长的过程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同时要不断地修习,这样他才能不被外面的那些浮华、虚荣的东西诱、惑,才能成为一个正直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说白了,其实也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个道理,可是这学仅仅靠平时学校老师的教导显然是不够的,还跟平时的家庭教育有关,中国有句老话,叫身教重于言教。
可目前农村的现状却很是堪忧,因为为了生活,大部分的父母都离乡背井地出去打工,把自己的孩子丢在家里,一年也难得见一次面,条件好一点有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帮着照看一下,条件不好的就任由孩子自生自灭了,就跟金珠的前身杨金珠家一样。
而所谓的照看也不过就是给孩子们一口饭吃一件衣服穿,别的为人处世方面也帮不上什么忙,就像周水仙对金杏和金宝一样。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也有黎想这个个别案例,他就是麻婆一手带大的。只是像他这样的毕竟只是少数。
金珠曾经从网上查过一个数据,目前像他们这样的留守儿童全国保守点估计大约有六千万,这个数字是相当庞大的,因为她知道,开元盛世的时候,整个大唐的人口也才刚五千万出头,而金珠所属的那个朝代就更少了。整个国家的人口不足千万。
这就是说。现在没有父母看管的孩子比整个开元盛世的大唐人口还多了一千万,这么多的孩子没有父母的教导和关爱,很难说成长的过程中不会长歪。
保守一点估计。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长歪了这个数目也是惊人的,对社会的危害也不容小觑。
再乐观一点估计,按照十分之一的人能成才,也就是说。还剩有百分之八十的人会平平庸庸地的长大,学不好。也学不坏。
这个数据也同样是惊人的。
因为社会的进步不仅仅是需要科技的进步,更需要人的进步,如果绝大部分的人仍是一代重复一代地放羊、挣钱、结婚、生娃、再放羊地循环,这个社会还有希望吗?
不说别的。就拿杨家寨来说,他们一个村子里当初念小学时还有三十多个人,可后来到镇里念书的有十一个。再后来到县城来念书也仅仅只有五个,而这五个里面包括了金珠这个古人也包括了杨琴和杨静这两个非留守儿童。其他的那些不是去打工了就是在家带孩子或者是等着嫁人,然后再让他们的子女重复他们的生活。
可是人的进步需要什么呢?
需要教育,需要关爱。
于是,金珠在文章的末尾引用了一段孟母三迁的故事,古代的一个穷寡妇为了孩子的成长都能不断地搬家为孩子创造好一点的人文环境,现代的父母为什么做不到呢?
是做不到还是不想做?
当然,这个责任也不能仅仅归结于父母,它跟这个社会结构、社会福利、社会权益、制度等多方面都有关联,这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了。
交完卷出来,金珠看到等候在考场外的王能达,把自己的开篇立意讲了一下,王能达点点头,也没多说什么。
能进这个考场的都不是一般人,而阅卷的老师也不是一般人,是几大高校的知名教授,所以他担心自己的评断会误导了金珠。
“算了,不说了,反正也结束了,下午我们出去转转。”金珠笑着抬起了头,眯着眼看了看天上的大太阳。
这是她第一次来魔都,听说这是国内最时尚、最繁华的大城市,当年可是号称什么十里洋场的,可惜金珠住在校园里,体会不深。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