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高远君又有意含笑奉迎长兄几句。 高澄便辞了高远君进了父亲的书斋。 高远君从未见长兄对她如此用心,看着高澄的背影若有所思。 奴婢们鱼贯而退,关门闭户。整个院落里只剩下大丞相高欢和大将军高澄父子二人。院子里颇是泥泞,但是书斋舍内却温暖而明亮。显然高欢早就在这儿等着儿子了。 “阿奴想好了?”不等儿子见礼,高欢便问道。从大丞相的表情里永远都是什么都看不出来。 “阿爷想好了吗?”高澄反问。 高欢一向敏于事而慎于言,从不莽撞贸然行事。想必此时心里早就想好了,偏不抒己见,又问道,“既然天子以天下托付大将军,自然是大将军做决断。”这话已经说得非常直白了。 权臣父子之间的权力交接对他们来说要求格外高,不同于天子之位的父子传承。是否传得下来,是否接得住,这对高澄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否则何止会是一个人的名败身死这么简单。 “何妨一试?儿子觉得此时可以兴兵向西。”高澄从来没有犹豫不决害怕选择的时候,而且选择了就不会后悔。“既有此良机,不用岂不可惜?”他顿了顿又道,“倒也不必着急,须得前事功夫做足,不然必有后患。” 听儿子话说得不俗,高欢心里已经放了一半的心,但表面上完全看不出来。又问道,“阿奴想做什么功夫?” “阿爷与我,必有一人率兵出战。若是到时候征人在外,邺城出了乱子岂不得不偿失?必得上下一心,可与之死,可与之生,确保无虞,才能动此兴兵之念。”高澄平静笃定地侃侃道。 自从儿子入邺城辅政以来,又是延揽人材,又是惩贪治贿,尤其在吏治上大下功夫。撤了停年格,这就不是单单的吏治问题了,明里暗里不知道有多少人暗恨儿子,这是与门阀大族作对。高欢虽未有过任何表示,其实也是想让儿子放手去做,也是借此立威的意思。往最坏的结果说,不管怎么样现在有他在,出了事也有他最后接起来。 如今临战在即,听儿子这么说,知道上下一心,可与之死,可与之生,看来倒也不必过多担心他,儿子心里也是极明白的。 “如何能上下一心?”高欢完全变成了作壁上观的态度,很感兴趣地问道。 “阿爷,妹妹年纪已长成,早晚也该择个贵婿了。”高澄看着父亲提了一句。这忽然延宕开的一笔大有深意。也听得出来他心里已经是有了主意。而此刻提起并不是要问父亲的意见,只是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提出他的意见,或者这只是他寻求“上下一心,可与之死,可与之生”的一步棋而已。 “你得罪了林兴仁那个阉宦,他是主上私人,情份不同,他自然会把你的话传给主上,如今又要如何转寰?”高欢不急不慢地问道。“要不落痕迹才好,若是刻意了,被人察觉,好事怕也会成坏事。” “这个阿爷不必担心,自然有办法。”高澄心里此刻想的是世子妃元仲华。他最不愿意把她牵涉其中,但是她既是他的正妃,又是皇帝元善见的亲妹妹,这个身份在两人之间,真是躲无可躲。高澄分心之际已经觉得对元仲华满是愧意。 高欢微微点了点头,没再说话。 “有件大事还要阿爷做决断。”高澄已经抛开了刚才的话题。此刻虽只有父子二人,又看似闲聊,但实际上已经是战前庙算了。“何人可为将?” 高欢没说话。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他也不能立刻做决断。 “想必黑獭兄不必为此事烦忧。”高澄忽然叹道。居然还半真半假地称呼“黑獭兄”,如此一份幽默在这个时候显得很珍贵,举重若轻地表明了自己承担得起千钧重担的心态。不过说的也是实话,宇文泰自己就是统兵大将,原来的关西大行台贺拔岳帐下最得力的将军。除了他自己,还有赵贵、于谨,跟着出帝元修从洛阳而去的独孤信、王思政,原本关陇豪族出身的韦孝宽。 高澄心里仔细算来,忽然心里一跳。暗自觉得宇文泰是失了天时,若是他自己率劳师远攻也没占地利。两个人处均衡之势,各自有所输赢。再要论到人和,宇文泰可未必会输,自己也未必能赢。宇文泰此时若统兵,帐下将军不管是原来的嫡系,还是后来投奔的,西迁之鲜卑人还是郡望在关中的大姓豪族,全都会投身于他,为之效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