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采访-《重生之奋斗在香江》


    第(2/3)页

    安琪尔看完采访计划书后,向凌世哲点了点头,把计划书递给了他,然后就静静的坐在一边。

    爱德森也是见惯不怪,他知道采访那些大公司的boss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那些大公司的boss总是有着太多太多各种各样的需求,非常的难以伺候,如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采访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采访大公司boss的活是一件苦差事,报社很多人都不愿意接这种活,最后落得爱德森头上,他是报社的资深记者从一加入报社就是干这种不受人喜欢的活,至今已经有二十年了。说实话他也不喜欢接这种活,这种活很多时候吃力不讨好,写的专栏都没什么人去看,这种专栏不是企业出钱自己吹嘘自己就是报社为了跟企业拉关系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不接报社就会把他解雇,他不是什么著名记者,他从业二十年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记者,要想在记者这一行站稳脚跟,他只有去接别人不愿去接的活。

    二十年的丰富从业经验的他一看到凌世哲的表现就知道他们对自己不放心,怕自己给他们设陷阱,他也不可置否,这种事情他见的太多了。

    看到凌世哲的表现爱德森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年轻的中国人非常谨慎,目前在西方的中国人中获得成功的少之又少,这个年轻人中国人是他职业生涯中看到的第一个获得成功的人,而且又是那么的年轻,也许他成功关键就是他那份小心谨慎。爱德森不是种族主义歧视者,但他知道在美国这个地方一个中国人要想获得成功是多么的艰难,这个年轻的中国人把公司开在加拿大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爱德森观察这凌世哲心里暗暗的想。

    “没有问题,爱德森先生我们开始吧。”凌世哲翻了翻手里的采访计划。

    “好的,杰斯特先生,我先问第一个问题,”爱德森拿出了笔和采访本开始了采访,说道:“你在我们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过有关risc构架的芯片的理论文章,然后你的公司生产出来世界上第一种arm+1和digid处理器两款risc处理器,这两款处理器跟市面上的绝大多数处理器都不相同,请问你是如何想到发明risc处理器的?”

    “要谈这个问题就要说到计算机工作的特性和发展了,计算机运算是靠无数的0、1逻辑判断组合而成。众多0、1组成了复杂的逻辑门,而众多而又复杂的逻辑门有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电路,调用不同功能电路对数据进行计算,产生不同的指令运算。早期的计算机是很简陋的,比如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就是用电子管搭建的,后来又出现了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这些早期的计算机简陋功能单一,那个时候是没有什么构架之分的。各行各业不同的运算要求,产生了不用的计算机型号,每一种都对应一个专业的计算领域。比如石油、化工、数学、天文、航空动力等等。

    到了六十年代半导体出现后,计算机开始进入集成电路时代,经过这十年的发展,计算机结构开始复杂化,功能逐渐强大,运用面也开始逐渐广泛。为了节约成本,汤特殊行业之外的一般商业机构也能买的起、用的起计算机,一种跨领域的计算机技术开始出现,就是通用计算机,比如dec公司pdp--8。

    一个数学函数,就是一条指令;一个存取动作,也是一条指令。无数的指令叠加,设计到电路之中做成集成电路,这就是处理器。为了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各个公司都针对用户需求,将他们的一个个坚定动作操作,固话为一条条的指令,写入处理器内部电路,指令逐渐复杂起来。这个就是复杂型构架计算机的由来,也就是我在贵杂志《科学》上提到的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

    通用计算机,使用的都是这种复杂构架处理器--cisc。用户编写程序,之间调用助力器内的专用指令,进行组合运用,就可以进行需要的计算处理。将至邻近设计为程序,从数据存储器里调用,不是不可以,但书店哪有集成在处理器内快?

    半导体出生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处理器内的叠加的指令也开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各个公司、各种领域、各个不同的用户都试图将自己设计的指令加入处理器,方便他们使用。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大,有加速了这种行为的快速增值。每一条新指令都要设计一个专用的电路,处理器在快速新增的新指令堆积下,慢慢的开始变得不堪承受。这样我就想到了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构架,让计算机回归最初的设计初衷。”凌世哲对这些问题早做好了准备,回答起来一点难度都没有。

    “那么它们之间又什么区别呢,这两种处理器到底谁更加优秀?”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首先要明白cpu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cpu说白了不是什么神秘的玩意,它仅仅只是一个执行部件,他之所以能执行,也是因为人们在里面制作了各种攻略的硬件电路,人后在用一定的逻辑让它按照一定的顺序工作,这样就能完成人们给它的任务。简单的说,如果把cpu看做一个人,首先它就要有正常的工作能力(执行能力),然后又有足够的逻辑能力(能明白做事的顺序),最后还要能听懂别人的话(指令集),这样它才能正常的工作。而这些集中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的”构架“,它可以理解为一套“工具”、”方法”和“规范”的集合。不构架之间,工具可能不同,方法可能不同,规范也可能不同,这就造成了它们之间的不兼容———你给一个建筑工程师看厨师的烹饪指南,他当然不知道应该干什么了。

    把计算机按照逻辑角度来分类,它们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即所谓的“复杂指令集”与“精简指令集”系统,也就是我提出的“cisc”与“risc”。属于这两种类中的各种架构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的设计者考虑问题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继续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要命令一个人吃饭,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命令呢?我们可以直接对他下达“吃饭”的命令,也可以命令他“先拿勺子,然后舀起一勺饭,然后张嘴,然后送到嘴里,最后咽下去”。从这里可以看到,对于命令别人做事这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如果我首先给接受命令的人以足够的训练,让他掌握各种复杂技能(即在硬件中实现对应的复杂功能),那么以后就可以用非常简单的命令让他去做很复杂的事情——比如只要说一句“吃饭”,他就会吃饭。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样会让事情变的太复杂,毕竟接受命令的人要做的事情很复杂,如果你这时候想让他吃菜怎么办?难道继续训练他吃菜的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事情分为许多非常基本的步骤,这样只需要接受命令的人懂得很少的基本技能,就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无非是下达命令的人稍微累一点——比如现在我要他吃菜,只需要把刚刚吃饭命令里的“舀起一勺饭”改成“舀起一勺菜”,问题就解决了,多么简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