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老树开新花-《崛起香港1949》
第(2/3)页
“我觉得我们问心无愧,这些年,我们向慈善事业捐了很多钱。”
李华文和李华虎到了李华龙家,兄弟三人没聊几句,就把话题扯到房地产上了。
李华龙拥有数家房地产公司。他自然能够清楚感受到楼市的价格变化,他还是恒生银行的控股股东,注意到贷款利率持续攀升,银行和财务公司信贷收缩。
7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开始过热,通货膨胀率已达到15%以上,但1978年香港的优惠利率平均只有6.68%,而楼宇按揭利率平均为10.62%,形成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有增无减。
地产狂潮中,香港建筑材料进口大增。亦令贸赤增加,港元汇率因外贸赤字增加而偏软,刺激利率上升。
1980年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实施紧缩货币政策打击通胀,更推动香港利率大幅急升。
1981年7月,港府实行金融三级制,加强对财务公司管制,结果令财务公司的短期存款大减,加速信贷收缩。
1981年10月7日,香港最优惠利率升至20%的历史高水平,楼宇按揭利率更升至21%,对置业者产生巨大的阻吓力。
这时期,港府又修订卖地政策,取消“分期付款买地”,令发展商购买土地的成本更形沉重。
随着利率的持续高企,银行和财务公司的信贷亦收缩。
1981年,银行和财务公司贷款买楼的增长率相当惊人,分期付款买楼的贷款达220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30%。
然而,到了1981年第四季,银行在分期付款方面的贷款已经几乎没有增加,银行对地产贷款已转趋审慎,有的借出贷款时,除了要看所按揭楼宇是否物有所值之外,还要看贷款人的偿还能力。
早在1981年5月份,在李华龙的要求下,恒生银行还订出新的楼宇估值办法,即楼宇面积不再按建筑面积计算,而是以实用面积计算,按揭成数亦压低至五成。
沙田新一城和恒生银行合作,购房者购买沙田新一城第一期的房子,按揭成数最高只有六成,即首付最低四成,可以选择一次性付清,也可以选择按揭成数低于六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