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为万世开太平-《南明:重生朱由崧》


    第(2/3)页

      朱由崧继续说道,“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吏若廉平,自然则治道兴。”

      “我大明万万人口,如今却让建奴鞑子占据北方,落到这般地步,除了天灾,更多的恐怕是人祸吧。”

      皇帝语气逐渐凌厉,孙奇逢一时不知道皇帝具体什么想法,只得专注的听着。

      “如今朝廷推陈革新,事务繁多,急需一批能臣干吏,但如何保证选用的官吏,是当前所需呢?”

      见孙奇逢没有接话,朱由崧接着说道,“朕以为,既然无法以逸待劳的选拨人才,就该由朝廷设立培养人才的学院。”

      现在能调军队进行武力能震慑地方,强行推动新政,但只是暂时的,不是长久之计。

      朝廷没有储备人才可用,所以就培养一批,并制定相应的选拨机制。

    
  “陛下可是想设立一个,专门培养大量的吏治人才的学院,执行新政?”

      “正是如此。”

      “请问陛下,那生员又从何而来?”

      “江南读书识字的人本来就多,如今科举之路看似公平,却早已被官绅门阀把持,有另辟蹊径的方式为官,秀才、童生会少么?”

      朱由崧说的是事实,科举制度其实基本已被官绅把持,因为官绅阶级拥有资源上的优势,一门几代人,代代都是举人、进士的世家大族比比皆是。

      孙奇逢一阵迟疑,说道,“陛下,朝廷官员,多是通过科举选拨,都是饱读圣贤书的科举之士,如此降低门槛,会不会不妥?”

      这将打破几百年传统的官员选拨制度,阻力怕是并不比新政小。

      “嘿嘿……”朱由崧冷笑一声,“我大明科举取士,难道贪官污吏就少了么?”

      孙奇逢咽了咽口水,再次语塞。

      其实朱由崧也明白,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还是后世的考编,只能筛掉学渣,但是却筛不掉人渣。

      这就要有一套相应的监察制度,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朱由崧说道,

      “是以,朕欲新立官吏学院,教导天下官吏,使之政令上下通达,孙卿以为可否?”

      “这……”孙奇逢只是略一沉吟,开口说道,“陛下高瞻远瞩。”

      朱由崧看着孙奇逢,说道,

      “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匹夫之过,祸及家小,官员之过,那可就是祸及一方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