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铸新钱-《南明:重生朱由崧》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说到明朝的货币制度,那可真是……一言难尽呐。

      反正大明几次相应的货币改革,都不理想,还把普通老百姓坑惨了。

      古代因为开采矿藏技术有限,加之中国本就缺少银矿。

      所以在明朝之前,银子多是贵族们的财宝,还没有广泛流通当作货币来使用。

      银本位的概念可能最早出现在宋代,但当时还是铜银并用,直到明朝中后期才真正确立并得以实施。

      但是明朝缺少相应的货币机制,还有铸造方面的技术问题,白银作为货币流通,还是相对比较混乱的,特别是兑率方面,对普通百姓来说,相当麻烦。

      大明立国初,主要还是实施以实物粮本位为主的货币制度。

      随着大明社会逐渐稳定,商贸变得繁荣发达,以粮本位为货币制度就非常的不方便了,于是明朝前期发行了纸币宝钞。

      因为没有监管控制好,疯狂滥发宝钞,把民间财富当韭菜一样狠狠割了几波。

      结果大明宝钞被搞得一点信誉都没有,丢在大街上都没人捡,很快宝钞这个货币制度,就彻底的崩溃了。

      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海贸兴起,大量白银流入大明。

      这时正好大明朝廷为了减少行政成本,不得不废除被官潦们玩坏了的“开中法”,推行“折色法”,税赋、盐引等本色折银。

      朝廷的税赋征收银钱,开始铸造大量的官银,银子才被广泛当作货币使用。

      但这个时候银本位货币体制并不完善,朝廷允许地方铸造的银锭就有很多种,比如四司银、行税银、行银、地亩银、地亩辽饷银等等。

      除朝廷铸造的官银外,民间私铸货币者多如牛毛,尽管朝廷律法对铸私钱杀无赦,但屡禁不止。

      各种劣质钱币在民间流通,造成铜钱和银钱的兑换率非常混乱,上下浮动都很大,没法形成一个统一标准,对普通百姓非常不友好。

      其实大量私钱在民间流通,说到底,还是因为朝廷铸造的货币跟不上市场需求,普通百姓在市面上小宗交易不方便,兑换铜钱又要被人割韭菜。

      因为货币兑率混乱,朝廷的折色制度,让普通百姓相应的又成为了受害者。

      折色是指的是将原本应按额征收的粮食,折合成银子上缴国库。

      像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对朝廷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好事,让国库充盈了一把,要不然万历三大征都打不了。

      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用银子交税,却被变相的多了一层压榨盘剥,有中间商赚差价。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