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大明漕运-《南明:重生朱由崧》


    第(3/3)页

      “漕运是这个时代最省钱的物流行业,也该到了规范和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了。”

      大明自成祖朱棣把京都北迁之后,因为民生、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决心重新开拓大运河,整合水路各条支线,彻底废除海运,全面发展漕运。

      通过漕运,每年从南方向北方运输各种物资,光是运送的粮食,每年就有五、六百万石。

      大明漕运的运输方式,先后经过几次改革,一共有三种,分别为支运,兑运和长运。

      由百姓把税粮物资运到指定的地方集中,再由朝廷用军队运送粮食物资前往北京,这叫支运。

      但是支运不但效率低,还耽误老百姓种地,后来改成了“兑运”。

      兑运就是百姓的税粮交到当地卫所,不再承担运输任务,从南到北运输税粮全过程,都由军队全程负责。

      后来漕运再次变革,变成“长运”,百姓的税粮不用自己去交,由当地官府直接上门去百姓田地里收,税粮运输完全不用百姓插手。

      大明以前的各项改革政策,其实一切都是为了上层政治阶层服务,让朝廷更加方便管理而已。

      对普通百姓并没有好处,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在上位者眼中,普通百姓只是生产资料而已。

      比如官府上门收税是要算火耗的,地方官吏就可以趁机压榨。

      每年在田间收税时,地方官吏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盘剥百姓。

      比较有名的“淋尖踢斛”,斛是一种装粮的容器。

      收税时官吏故意用脚踢斛,让斛面堆尖的粮食洒落,洒出来的粮食不允许老百姓收回,算是损耗。

      百姓再把斛中踢剩下的粮食拿去称重,这样无形中多交了粮食,这种“淋尖踢斛”的方式,成为明朝官员的一笔半公开收入。

      朱由崧准备税赋改革后,在各地设立粮站,收起来的税粮要运输,江南的漕运就很重要了。

      从事漕运行业的漕工人员不下百万,这条漕运产业链,支撑着沿江百万人的生计。

      漕运可不能让人搞烂了,或者控制了,必须抓在自己手里才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