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节 地理-《冲天斗神》
第(2/3)页
计划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实施起来也是按部就班。每到一地,孔丘都是照例铺开草席,与数百弟子辩论授课。因为规模很大。很是吸引了不少百姓过来观看。渐渐的,名气也就大了起来。
孔丘从来都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他的治国理念很是特别。认为天下间不应该有什么战争,人人都应该放下刀枪,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位置。农夫应该在田地里耕种,妇人应该呆在家里纺织,国王可以号令天下,官员大夫帮助治理相关事务……总之。想法很是美妙,却根本不可能实现。
在齐国,面对齐皇询问应该如何治理水涝灾害的问题,孔丘目瞪口呆。
在魏国,面对魏皇询问应该如何把本国粮米卖到更高的价钱。孔丘嗤之以鼻,认为这根本就是充满铜臭且对自己的侮辱,于是拂袖而去。
在秦国,当时还未称王,仅仅只是侯爵的秦候对孔丘很是恭敬,向孔丘求取如何才能征服敌国百姓人心的法子。对此,孔丘告诉秦候,其实根本不需要什么刀枪,只要在敌国那边多派博学之士,广为散布秦候仁义,百姓自然会心生向往,主动归附。秦候对此回答大为不满,声言敌国百姓连字都不会写,如何能够明白孔丘所谓的“大义”?若是真的可以,那么就请孔丘前往正在与秦国交战的紫孙国。若是孔丘真能说动紫孙百姓归附秦国,那么秦候就把紫孙一地划为孔丘专属。
条件是足够优厚了,孔丘却没法做到。嘴皮上说说与实际做起来,根本就是两种事情。无奈之下,孔丘只能带领弟子连夜离开秦国,转道前往韩国而去。
几十年过去了,普通人和修士都会变老,孔丘也不例外。他所倡议的那一套,根本无人领会,也完全不符合天下各国君王想要的利益。对此,孔丘门下弟子也渐渐觉得不满,认为自己所学没有任何效果。孔丘在六十岁那年静下心来,对学识概念做了修改,转而出现了天下人应该归化王道之类变化。总之,就是让自己的学识理念变得适合君王,更容易被接纳。
那个时候,刚刚登基的赵皇很是年轻,身边大臣们对于赵皇也很轻视。对于皇权旁落的现状,赵皇很是焦急,迫切需要寻找解决方法。孔丘在教化礼仪方面的改进,正好应对了赵皇的胃口。赵皇下令封孔丘为大鸿胪,执掌赵国境内的百姓教化问题。孔丘为人狡猾,知道这一官职来之不易,所以也就与朝中大臣往来接好,按照勋贵大臣的要求,对自己的理论再次进行修改。赞同的人多了,孔丘的名气自然越来越大。只不过,孔丘实在是年纪大了,在赵国呆了没几年,便一命呜呼。后来,所著书籍也就由门人弟子继承,称之为“儒学”。
当时的赵国政局,说穿了就是赵皇想要重新获得权力,与朝臣之间的纷争。孔丘儒学的出现,偏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王权力,却在表面上看起来恰恰相反。因此,无论朝臣还是赵皇,都对孔丘赞誉有加。当时,赵国已经灭掉鲁国,专门设出一地,作为孔家封地。由此,孔丘的儒学才开始在天下间流行。
赵国的饱学之士渐渐变得数量庞大。文风,成为了社会上评价一个人优秀与否的标准。你可以什么也不会。却唯独不能不懂诗词。你可以什么也不做,却唯独不能尊君王。何况,这种学文的风气,根本不是另外一个世界对于科学技术的探索,纯粹只是在文字之间的一种游戏。孔丘为了让自己所创儒学变得更加高深,为各国君王看重。还提出了“罢蠹百家,独尊儒术”的概念。天下间无论任何一种非儒学的学问,统统被斥为异端。这种情况在孔丘死后,完全被儒学弟子发挥到了极致。那个时候,赵国境内墨家学馆被纵火焚烧,法家人物被连续暗杀,兵家的书籍被查抄罚没……
这就是一场学问之间的战争。只不过,在孔丘活着的时候,还没有狂暴到如此剧烈的程度。为了能够从中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孔丘的门人弟子手段残忍毒辣,对于持不同见解的人,要么直接杀掉,要么采用各种方法打压。反对的声音少了,赞同的人自然就多。千百年下来,儒学慢慢变成了中原各国为之认可的学问基础。原先如同丧家犬一般的孔丘,也被尊奉为圣人,得到了“孔子”的名号。
儒学的坏处。开始在赵国渐渐显现出来。
当人人以文风为尊的时候,当兵从军。自然也就变成了下下之道。儒学门人掌控天下大权的局面已经形成,各国取士的科举制度也变得比以前更加完善。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兵力连年减少,战斗力也比从前贫弱不堪。此后的赵军,再也不是从前那种纵横天下的强盛模样。就连对付一个小小的中山国,也不得不派出三十万大军。混战四年时间,才得以将其征服。若是换了在神武灵皇执政时期,这种兵员数量不过两万的小国家,最多只需半个月,就能将其彻底踏平。
秦国做梦都想要重入函谷关。重新回归中原之地。边关战争每年都在爆发,规模也一次比一次更大。早年的时候,赵国甚至突破了关隘天险,占据了秦国六十多座城池,差一点儿把秦国灭掉。无奈之下,秦国只能一边朝着西面方向拓展,一边在东面方向设置重重关隘阻挡赵军。这种状况在武安君白起之后,得到了彻底改变。孔丘门人全面掌控赵国政局之后,爆发了赵、秦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长平之战。白起一战而胜,更在战后坑杀了一百七十万赵国降卒。从此,白起名震天下,秦国兵锋势不可挡。赵**队全面退守函谷关,原本属于秦国的土地城池,重新归于秦国所有。若是不是因为函谷关实在难以攻打,说不定,现在赵国早已被秦国灭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