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九节 肥料-《冲天斗神》


    第(2/3)页

    奠边大捷的消息,随同鸿翎急报传入了楚国京城,传入了皇宫。

    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勤政殿,顺明帝坐在龙椅上,翻来覆去看着手中的急报,脸上全是惊喜和感慨。

    “朕就知道把杨天鸿封为安州节度使是一步好棋。这才过了半年时间,他就为朕解决了越人蛮夷的问题。还在安州南面获得了一大块土地。哈哈哈哈!”

    说着,顺明帝连声唤过内侍总管东方空,按照鸿翎急报上所说的距离和文字,在地图上找到了奠边的位置。

    安州地广人稀,光是一个奠边,就占地面积多达数百里。从地图上看,若是把奠边划入安州范围,已经相当于楚国五分之一的面积。也难怪,杨天鸿此次率部出击,就是为了夺取奠边城,牢牢占住这块地方。

    顺明帝看着地图,像个孩子一样乐不可支:“这相当于为我大楚平添了好几个州,平添了好几个州啊!”

    东方空在旁边连连点头,仍然还是颇为公允地插进话来:“陛下此言甚是。只不过,奠边那块地方虽大,却终究不是我大楚的子民所在。毅勇候在捷报里说得清清楚楚,还请陛下尽快调拨人手。将北方灾民尽数转运过去。否则,就算是打下了再多的越人城池,也是空无一用。”

    话是真正说到了点子上。顺明帝发热的头脑也逐渐冷静下来。他转过身,不再去看那张地图。陷入了沉思。

    得到一块土地,与真正产生效益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楚国去年大旱至今,危害已经真正显现出来。晋州以北,所有地方颗粒无收。禾苗在地里变成了枯草,无数良田变得干裂。即便是一等一的水浇地,收成最多只有往年的十之二、三。至于别的地方,差不多就是绝收。尽管朝廷紧急下拨了大量赈灾银子。也打开了常平仓,可是面对多达数百万的灾民,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兵部尚书李绍明曾经上过折子,请求出动大军,押运灾民和粮草,从北方徐徐往南,一路迁往安州。

    这其实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建议。早在去年的时候,抚州那边就传来消息,说是有大量难民在抚州码头上船,运往安州就食。因为数量不多。前后也就是几万人,顺明帝对此睁只眼闭只眼,也就没有过问。

    抚州是文媛公主的封地。那里的知府乃是新科进士担任。顺明帝并不知道。从抚州转运至安州的灾民已经多达数十万,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些事情已经被暗地里压了下来。抚州知府绝对不会上报朝廷,文媛公主也不会往杨天鸿身上泼脏水。相反,这种不断积蓄安州实力的做法,对于楚国也有好处。至少,这些百姓没有被活活饿死,地方官员也少了很多麻烦。

    朝廷里一直有着要安州往京城大规模运送粮草的声音。安州盛产粮米,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情。然而,遂州那边的情况却很是令人恼火。道路年年整修。却总是难以行进。无奈之下,顺明帝只能把眼光放回国内。

    大楚不是没有粮食。尽管国力不如以前。可是大户人家和权贵手中,仍然积蓄了数量惊人的粮食。说什么为国为民根本就是一句假话。这些热眼睛里只有银子。他们消息灵通。早早就得知了北方大旱的消息,于是越发囤积米粮,想要趁着荒年时节卖个高价。

    这些事情,内侍总管东方空已经不是第一次对顺明帝说过。然而,官员勋贵在利益方面连成一体。只要动了其中一个,必定会引发一系列震荡。

    至于遂州……那边的情况顺明帝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却也多多少少知道些。道路困难,不过是官员们上下串通一气的说法。若是没有百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员权贵手中囤积的大量粮食怎么可能卖得出去?市场就是这样被人为的操纵。前后半年时间,京城粮价已经暴涨了五倍。这还是情况比较好的地方。若是换了北方州县,粮价足足比去年高了二十倍以上。

    为了敛财,官员权贵们根本不会计较百姓生死。反正死就死了,只要在临死前把身上所有金银都拿出来买粮。这大楚天下谁坐还不是一样?都要依靠我们这些官员治理地方。反正,百姓年年死,年年生。今年死得多了,来年多生一些也就补足。

    顺明帝坐在椅子上低头不语,内侍总管东方空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兵部尚书李大人算得上是真正为了国家。无论大旱还是灾民,其实都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只是上下贪渎的人太多了,陛下也难以分心。老奴实在是不明白,这些人难道都是吃多猪油蒙住心了吗?难道他们看不出来,这灾民若是啸聚山林,为匪为寇,官员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