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无题-《血路救赎》


    第(2/3)页

    蔡元培愣怔了一下,与杨笃生对视一眼,不由得都笑了起来。

    要说杨笃生(又名杨守仁),在晚清新政时期的湘省,也是个亮点人物,与杨度并称“湘中二杨”。一九零二年赴日本留学,初用功奋进,“习日语、数学甚苦,尝失足倾跌,伤足趾,痛甚,然扶病上讲堂受课,不肯休。”后见国势日危,遂无心向学,“欲奔走呼号”,以救亡扶危,归国往来于北京、上海之间,主持参与组织了北京的暗杀活动。“党人能**,自守仁始”,甚至因此损伤一目。

    一九零九年,杨笃生前往英国留学;1911年,他听说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失败,许多同志牺牲,神情沮丧,夜不成寐,于同年七月初于利物浦蹈海自尽,遗嘱中还将历年所积一百金镑捐助革命。

    虽然杨笃生的生命短暂,但其担任过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立报》主笔。文才自不必说,且“皆能言人所不敢言”,“以坚确之辞义,抒真挚之情感。欲天下哭则哭,欲天下歌则歌”;黄兴也称赞他“思想缜密”,实为“美材”。

    从这些历史评价来看,杨笃生是个比较感性的人物。虽是书生,个性当中却有让人生畏的勇力与傲岸。这种性格决定了杨笃生一生的选择,包括他最后选择的主动赴死。

    “文强是担心我等无暗杀之力、之能?”杨笃生想证明自己的判断,开口问道:“我觉得既有杀身成仁之心,其余则或可忽略。且无论成败,皆可激发士气,唤醒民众。”

    陈文强摇头表示反对,缓缓说道:“若以刺杀激发士气,唤醒民众,我觉得并不比宣传鼓动来得更好。而若使刺杀发挥极大作用,便要保证成功几率,务求一击必杀。比如为配合暴动起义而刺杀敌方重要人物,比如刺杀严重阻挠革命的元凶巨恶,比如刺杀镇压起义的罪魁祸首等等。若无刺杀之能,只抱成仁之心,一经失败,不仅使刺杀目标警觉而加强防范,徒增日后困难,又白白牺牲仁人志士之生命,我觉得十分不妥,不值。”

    “另外——”陈文强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刺杀或暗杀可以作为革命的一种手段,但却难以从根本上动摇满清统治。所以,应该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发动大规模的起义暴动才应是主流。如果同意这样的判断,又何必要求人人搞暗杀,人人当刺客呢?”

    “文强,有话尽可以直说,难道到现在,咱们还不能相互信任吗?”蔡元培猜不出陈文强想要干什么,但却知道他所图非小,把王之春掳来,也就是加深信任的一个表示。

    陈文强点了点头,说道:“还是蔡先生知我,我确是有重要的事情要与诸位商讨,不知诸位是否介意按照江湖规矩随我去一个隐秘的地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