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一首情诗引起的轰动-《1979我的文艺时代》


    第(2/3)页

    之前在《当代》发表的短篇小说既是他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他的心血之作。

    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虽然反响都很不错,但很不巧的是,赶上了《延河》的两首情诗大杀四方。

    这回,应该不会那么衰吧?

    要真的和上次一样,可就日了狗了。

    就好比,辛苦写的东西没人欣赏,玩票之作却大热无比。

    这谁能受的了!

    不管他心里有多不待见自己写的诗,目前他在延河文学发表的《见或不见》却是有成为现象级作品的可能。

    什么是现象级作品?

    陈中实的《白鹿原》、路谣的《平凡的世界》、贾平娃的《废都》就是现象级作品。

    这几部作品累计销售千万册,发表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后世更是经久不衰,这就是现象级作品。

    而现在,因为有着种种加持,《见或不见》有成为现象级的趋势。

    这个年代虽然没有互联网,但是文学青年们都有自己的联系方式。

    他们通过写信,通过聚会,交流着对这首诗的心得。

    同学或者同事之间聊天的时候,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这首诗。

    文学青年们对这首诗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呢?

    但凡报纸上有对《见或不见》的解析,他们都愿意买,愿意看,还愿意写信谈感想。

    这一下,纸媒们坐不住了。

    写几句分析就能提高发行量,何乐而不为!

    纸媒沾了《见或不见》的光,延河文学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满足邮电局和书店的订单需求,短时间内连续加印了五次!

    就这还不够,远远不够。

    全国各地都卖疯了,都在要求加印,

    可以说是一书难求。

    甚至有人高价求购《延河》第九期,就是为了这首诗。

    可以说是因为这首诗而提前催生了黄牛党。

    姜玉楼遗祸无穷啊!

    就算延河文学一直在加印,很多人依旧买不到,害的不少爱诗之人到处传抄这首诗,要是姜玉楼知道了,少不得痛骂雷社长一番。

    谁让他因为吝啬区区几百块的稿费,初印才十万册,完全不够全国读者塞牙缝的。

    属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啊!

    至于现实中的真实反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