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受害人死前参加了无法拒绝的聚会? 这个猜想和推断。 令在场的众人都是眼睛一亮,更有些说不出的惊叹和感慨。 因为。 这是完全凭借猜想和生活常识推断出来的结果,并非是有什么人证物证、天眼监控的信息来源。 或者说。 仅仅就大致确定了行凶方式,苏铭就利用受害人的职业,以及家庭经济条件,便将众多细节给完善了。 就比如,在刚刚刘洋作为亲历者,重复案件概况的时候。 通过死者臀部有针孔痕迹,但又没能发现注射器,以及受害人都没机会求救、呼喊这点推断出...... 行凶手段很可能并不是注射氰化钾,而是服用胶囊药物。 再将胶囊药物作为最终结果。 结合死者的职业条件、家庭经济来进一步完善细节。 首先。 根据卷宗中所记载的死者家庭经济情况,申请了贫困生以及助学贷款这些线索。 以此继续大胆的推断出...... 死者的节俭以及大概率不会随意丢弃药品,所以生病时会服用曾经购买的药品,给凶手提供了替换胶囊药品的机会。 紧接着。 根据死者的码农职业,还有不舍得花钱的节俭,判断出死者之所以要服用药物,很大概率是因为胃疼。 最重要的是...... 胃疼不同于感冒发烧之类的疾病,基本都需要服用数天或者一个疗程的药物。 像死者这类节俭习惯的上班族。 基本在平时胃疼的时候,肯定就只是吃一颗药来缓解,不会每天都固定的吃药。 这也就导致了。 再对死者进行尸检时候,体内自然是检测不到代谢的药品残留。 因为。 死者当时唯一吃下的那颗药,可不是所谓的胃药,而是被凶手替换后的氰化钾,真正致命的毒药。 如此一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