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1章:白璧无瑕包希仁-《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第(3/3)页

    陈执中这一明一暗的两道信息。

    既表明官家所需的是一名态度强硬的正旦使,又表明谁若想取代包拯,找出其过错即可。

    大宋的一部分官员,无大能耐。

    但抓人小毛病而大做文章,却是一把好手。

    但遇到包拯,这些人都哑火了。

    论形象,为国出使,长得一副歪果裂枣貌自然不行。

    但包拯身材魁梧,长着一副廉洁奉公的国字脸,颇有士大夫官员威严。

    除了外放的富弼、韩琦、苏舜卿等人能与之相比,其他官员还真无此等威严。

    论资历、官声、私德,包拯更是朝堂独一流的存在。

    而论口才。

    放眼整个大宋,能与包拯斗上几个来回的,恐怕只有翰林学士欧阳修。

    但欧阳修私德有瑕,重文采而略缺气势。

    朝堂百官最怕与自己辩论的,还是包拯包希仁。

    包拯唯一被诟病的。

    就是过于耿直,不擅人情世故。

    但当下,官家需要的是能够展现大宋国威的正旦使。

    包拯的这些特点,恰好成了最大优势。

    一些出言反对的官员,不愿得罪包拯,担心若被包拯揪到错,会被往死里弹劾,故而不敢再说话。

    还有一些官员,心中不服。

    日以继夜,动用各种人脉关系寻找包拯的过失之处。

    连包拯的远房亲戚都打听了。

    即使能捕风捉影,找到一些流言,他们也能风闻奏事,弹劾包拯一番。

    可惜,他们失望了。

    包拯还真是白璧无瑕,水火难侵。

    如同拥有着一副官场上的金刚不坏之身。

    简直就是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的铜豌豆。

    这些人不但没有找出包拯的缺点,反而意外扒出包拯在地方执政时做过的许多好人好事。

    这在民间一时成了笑谈。

    此事闹腾了六七日后,官员们便都纷纷无奈放弃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