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章:回新会-《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2/3)页

    相比较火车上的拥挤闷热,这个年代的汽车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为车体小,乘客多,就显得尤为拥挤。

    这种情况下,苏亦连行李都减少了不少,除了必要的资料书,其他的东西一律不带,都放在美院父母的单身宿舍。

    这一次,并没有陈飞的陪同,苏亦一个人返回新会,一开始父母极为担心,他老爹还打算陪同他一起返回。

    然而,被苏亦拒绝了。

    他理由也很充分。

    他未来要去北大生活不可能一辈子都要父母照顾,肯定需要习惯独自远门的过程。

    这些话一出来,父母再担忧,也没有继续坚持。

    然而,苏亦这一次之所以可以独自返回新会,还因为他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不然,他父母再心大,也不可能让他独自上路。

    要知道他去北大复试有陈飞陪着,去河宕遗址实习还有不少省博的同事照顾,这一次,可是一个熟人都没有,所以,这趟返程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返程。

    就算如此,老爹苏哲也还不放心,多方打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同样从广州返回新会的老乡,这才勉强放心让苏亦上路。

    这位老乡姓何,名字不清楚,老爹苏哲也没介绍清楚,只是让苏亦喊人家何大叔。

    在汽车站碰面的时候,老爹苏哲还特意给对方送了一些特产,作为感谢,还各种嘱咐苏亦路上要听话。

    何大叔,既然被喊成大叔,年纪也不会小到哪里去,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是从新会过来广州公干的国企干部。

    整个人,跟保姆一般的陈飞不一样,整个人都比较沉默,然而,让苏亦对他的印象改观的是。

    乘坐汽车的时候,他隔壁的座位上,就有一个学生的打扮的青年人在跟自己的同伴吐槽,“也不知道啥时候,我们新会能够有火车站,这个年代啊,真的是越来越回去,甚至连民国都不如了。”

    七十年代的时候,新会地区并没有火车站,或者说,一直到后世的新会站建成,新会地区都没有火车站。

    然而,早在民国时期,新会是有火车站的。

    也就是著名的新宁铁路。

    这条1920年全线建成通车的新宁铁路,也是中国铁路史上第一条国人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筹经费修筑的民营铁路。

    甚至,在后来宣传这段铁路历史的时候,还多次提到了巴金的《机器的诗》,因为文章里面,是这样写的。

    “到了潭江,火车停下来。车轮没有动,外面的景物却开始慢慢地移动了。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上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

    1933年6月6日,巴金先生乘坐新宁铁路火车从会城来公益访问,写了散文《机器的诗》,成为江门人文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