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先战后和-《五代十国一儒生》


    第(2/3)页

    事实上,那些武将之所以强烈主张议和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清楚的知道敦煌国的军队没法打仗。其原因就不用多说了,议和议和再议和……当兵的自然就会以为,反正年年回鹘军来了就给点银子便是,还练什么兵打什么仗?!

    同样的道理,朝廷的官员也是这番心思,所以还真像秦风所说的那样“全无备战”之心。

    这时曹元德插嘴道:“你等书生又岂知当时形势,若我等当时不议和,如今又岂有敦煌国?何况这与你说的先战后和又有何关系?”

    “自是有关系!”秦风扫了曹元德一眼,说道:“小生适才所言,正是回鹘今日觉得敦煌国软弱可欺的源头,若回鹘觉得可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荡平敦煌,试问回鹘又如何会将敦煌放在眼中?又如何有真心实意与敦煌议和?即便是议和,那也是将敦煌国当作圈养的羔羊,随时上来割上一刀而已。”

    被秦风这么一说,曹元德就无话可说了,因为这些年敦煌国就是这么个状态。

    “子恒兄所言甚是。”曹元宁赞同道:“是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问鱼肉可有与刀俎议和的道理?牛羊可有与屠夫谈条件的资本?”

    曹元宁的话也就正是秦风想要说的,简单的说,正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敦煌国没有下限而且自损国力的与回鹘议和,才使敦煌国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里一步步的失去了议和和谈判的筹码……国与国之间的谈判都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没有实力谁还会浪费时间理你。这也就是“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听了秦风这番言语曹议金不由连连点头,这道理并不难懂,事先上曹议金也一早想到这些,但每每碰到回鹘有兵来犯之时,自己总觉得准备还不充分于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议和。虽说这也是无奈之举,但终究还是酿成了今日的大祸。

    见曹议金已被自己说动了,秦风就接着说道:“为今之计,敦煌国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便是小生适才所说的先战后和。战是为和而战,此战只准胜不准败,胜则回鹘便知敦煌并非如他们想像一般软弱可欺,于是便会考虑战与和的利害关系,我等才有议和的可能。败,则敦煌国危矣!”

    秦风话音刚落朝堂内并响起了一片议论之声。

    曹元德不满的说道:“你这书生说的倒轻巧,胜?你让敦煌国区区数万军力如何胜过回鹘十余万精骑?!”

    秦风闻言不由一愣,他只知道这时的敦煌在战略上不得不这么做,却不知道敦煌国与回鹘间的军力差别有多大。

    这时的曹元宁则一点不让的反对道:“储君所言差矣,正如子恒所言,敦煌国还有其它选择么?和之不达,难不成储君还希望我等坐以待毙?储君若是有更好的办法,吾等愿洗耳恭听。”

    曹元宁这么一说曹元德就没话可说了。

    曹元宁这短短的几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却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暗指曹元德可是太子是敦煌国的接班人,若是敦煌国就这么没了那他这个接班人接什么去?另一层意思,就是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案,只会反对与强调困难对事情根本没有帮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