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只读古文经典-《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


    第(2/3)页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所以在当年,我得出道家在前的结论。

    因此在读儒家之前,我决定先读道家。

    盘点我近些年读的书,应该说有三本影响至深,这里需要强调的我说的是书,至于文章有很多。

    排在第一的就是这本《道德经》。

    因为我要认真研读,不是看过就算,所以最终我决定用我想出的方法来读(前文写过我的这个特点,我总爱乱琢磨而想出一些歪点子)。

    我找出了当时我能买到的所有的《道德经》一书,其中着重去买了中华书局版的,在我个人心中还是认可中华书局和人民文学出版社。

    当然不是别的出版社不好,而是我自己的认为。

    找到中华书局版的《道德经》一书后,我把这本作为基础本,然后把其余找到的七个版本作为参考本,这七个参考本有别人的解读本,有《老子和商战》这样的延伸本,也有为了方便阅读可以天天装在衣袋里以便随时拿出来阅读的口袋本,甚至还有漫画版。

    《道德经》分上下两部,81章,5000多字。

    然后我开始每天读一章,基本上就是一个自然段,也就几十个字。

    读的时候打开这八个版本,都翻到这段,然后反扣到桌子上,一本一本读。

    先看看每本对这段相同的话都是怎么断句的,如果全一致,则不考虑分段这件事,如果有不同的,再细看一下都是怎么断的,哪个更符合大多数版本的一致,哪个更接近我自己的理解。然后再去挨本挨句挨字看解读。八本书都看,最后是思考,看每句话哪个版本更接近我当时的认可,然后自己最终统译一下这个自然段。

    这样读下去当然很是吃力,但读下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那就是这样读下来的《道德经》是我自己解读下来的《道德经》,也就是说是我理解的《道德经》,我并没有受谁的影响。

    如果遇到有两个以上的解读不可分出高下,就这两个解读一起并存,两种意思一起认可。

    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

    就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解读。

    其一是治理一个国家并不难,和烹一条小鱼没什么差别,烹一条小鱼需要有条理,先刮鳞、开膛、去腮、腌制,然后入锅或蒸或煮或炸等等,必须要一步一步来,每一步有每一步的规则,不能乱来,也不能乱了顺序,不能下锅后才想起鳞没刮。只要且只能一步一步按规则去做,最后就能吃上鲜美的鱼。治理一个国家也要一步一步按规则去做,一件事一件事去处理政务,也不能乱了主次,顺序,这样国家就很容易治理,没什么难度。

    这主要是从难易层面上说的。

    第二种解读是同样是治理一个国家和烹一条小鱼没什么差别,但这种解读的重点放在了鱼下锅后应该静静不动等待鱼熟,因为前期的工作都要在前期做完,不能鱼下锅了又想起来忘记这事儿那事儿,然后拿个锅铲乱翻动,如果这样,鱼就会搅碎了,最后也吃不上鱼。治理国家也和这个一样,要在治理的时候让人感觉不到有人在治理,不能有事儿没事儿就去扰民。这就是老子最重要的一个主张,无为,就是鱼放锅里后没有管理者再去搅动。

    这主要是从无为而治上说的,当然无为不是不为,是让人感觉不到为。

    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解读都有道理,所以当年我就都认可而没有单独非要去二选一。

    而是让二者并存。

    又不是什么原则上的问题。

    这就是自己经过思考后决定当我想要认真研读一本书时应该使用的一种方法。

    效果自然是极为明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