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姐弟情恋-《性之罪》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第13章姐弟情恋

    在1989年春假前一天的晚上,洪钧又接到了希拉的电话。希拉说她加入了基督教会,希望洪钧能作为“家人代表”参加她的“洗礼”。而且那是一次免费的“宗教旅游”,地点在俄亥俄州。洪钧对宗教不感兴趣,但是他到美国后还没有出过远门,而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花钱又正值春假,于是他欣然同意。

    那天下午,洪钧和希拉与二三十位讲着他听不懂的中国话的同胞共乘一辆大客车离开了芝加哥。一路上,他尽情欣赏窗外的景色——广袤的田野和零星的农舍与高楼林立的城市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他对美国那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

    晚上七点左右,他们到达了目的地——托莱多市郊的一家汽车旅馆。据说这家旅馆的老板也是教会成员。

    第二天上午是“全体大会”,会场就是旅馆的大餐厅。来自北美各地的两三百名华人教徒坐在一排排椅子上,前面还有个主席台。洪钧觉得那形式不像什么宗教活动,倒像一次学术研讨会或演讲会。开会之前,每人发了几张歌篇,都是“圣经歌曲”。然后便有一个主持人来向大家报告本次活动的食宿经费,并让大家在休息时把捐款放到门口的捐款箱内。由于主讲人还没到,主持人便教唱“圣经歌曲”,然后便互相“拉歌”——女教徒唱一遍,男教徒唱一遍,纽约的教徒唱一遍,多伦多的教徒唱一遍。那气氛非常活跃,简直就像个联欢会。

    两位主讲人终于来了。他们都在五十岁左右,讲话很随便,全没有讲经布道那种装腔作势的口吻,也没有肩负神圣使命的庄严神态。

    第一个人讲的主题是为什么要信基督。此人颇有口才,讲起话来口若悬河,而且逻辑性很强。他引用了很多“圣经语言”,不过其中心思想就是——人若不信基督,生活就总是“空虚又空虚”。例如,你刚获得硕士学位时很高兴,但很快就感到“空虚又空虚”了;你又读博士,拿到学位后也高兴了一阵子,但很快又感到“空虚又空虚”了。挣钱也是一样。你挣了10万块很高兴,但很快就觉得“空虚又空虚”;你又去挣,挣到100万块甚至1000万块,但你仍会觉得“空虚又空虚”。因此,你只有相信基督,时刻遵循基督的教诲并等待基督的降临,你才会体验到人生的幸福。

    第二位的讲演风格与第一位截然不同,他很讲“理论联系实际”。他讲的主题是如何理解《圣经》中的几段话。按他的解释,信基督就是要“享受基督”,就是要从“主”那里得到物质的满足和精神的欢乐,用最通俗的话讲就是要“吃基督”!这种解释显然深受教徒们的欢迎,因为有不少人在高呼“阿门”!这位主讲人很有说单口相声的天才。他在讲演中穿插了不少笑话和小故事,不时博得满场笑声。而且他自己在讲到精彩处时,便邀问大家:“阿门不阿门啊?”于是众人高呼“阿门”,会场气氛轰轰烈烈!

    主讲人讲完之后是大家即席发言,交流学习《圣经》的经验和体会。众人发言十分踊跃,但无非是讲述自己如何认真学习《圣经》,如何自我反省等等。有一位教徒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亲耳听到基督声音的体验,于是群情振奋,高呼“阿门”!

    洪钧心想,此人说的若是实话,那真该让精神病医生去检查一下,他是否已经走火入魔形成“幻听”了!

    接下来的发言更是千篇一律。人们都用最简单的语言向基督表示感谢和爱心,或者更准确地说,就是纷纷站起来带领大家“高呼口号”!有的人由于激动或不习惯当众讲话,站起来后便有些语无伦次。但众人也不管他说的是什么,只要有人讲话,便尽情高呼“阿门”。那会场的气氛真是如火如荼!

    坐在会场上,洪钧既有新奇感又有似曾相识感。宗教活动采取这种活泼的形式虽是其始料未及,但这些场面却使他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文化大革命”中的“革命歌曲大家唱”,“活学活用**著作”和“向**表忠心”。联想起这两天看到的饭前祈祷和早晚祈祷,他感觉很像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革命群众向伟大领袖**的“早请示和晚汇报”。虽然他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早已耳熟能详。此时此刻,他不知这一切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人为的借鉴。他只能感叹人类之间那无所不在的“共性”!

    午饭后,洪钧在院子里遇到了希拉,他说下午不想听“经验交流”,想去外边的农场看看。这周围都是空旷的农田,但不远处有几栋房子像是个农场。希拉也觉得“呼口号”很枯燥,便欣然同意了。

    那果然是一个家庭农场,由一栋相当漂亮的住房和几栋高大的仓房组成。在一栋仓房前面,他们看见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汉和一个小伙子正在修理一辆胶轮拖拉机,便上前问好并讲明来意。那位老汉听说他们是中国来的,非常高兴,热情地带着他们参观饲料库和养猪场,并介绍农场的情况。那个年轻人是老汉的儿子,已经成家,不住在这里。他们共同经营这面积约300英亩的农场,还养了几百头猪。大多数工作都由他们俩自己干,只有在农忙季节才雇用短工。

    参观之后,老汉热情地邀请洪钧二人到他家做客。他家住一栋平房,约有七八个房间,平时只有老两口住。室内铺着地毯,家具也很漂亮,很现代化,客厅里还摆着一架钢琴。老汉说自己是个没有文化的人,儿子也没上大学,但他对生活很满意,唯一担心的就是收获的粮食和出栏的猪卖不出去。老太太很热情地招待客人,但很少插言,总是微笑着听丈夫说话。这似乎与城里人有所不同。老汉还告诉客人,美国已经没有那种农民聚居的“村庄”,农村地区都是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农场”。临别时,老汉极认真地脱下工作服与洪钧和希拉合影留念,并说他希望美中人民的友谊不断发展。

    离开农场之后,洪钧和希拉沿着乡村公路往回走。

    红色的夕阳给广阔的田野罩上一层静谧祥和的色彩,远处那高速公路上移动的车辆似乎也放慢了速度。在美国这种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生活环境中,此情此景真是难得的享受。

    他们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并最终停下来,并排站在路边。望着西边的天地,他们都没有说话,似乎是怕语言破坏这美好的氛围。

    过了很长时间,希拉才轻声问洪钧:“乔恩,你相信上帝么?”

    “不信。你呢?”

    “我也不信。”

    “那你为什么入基督教呢?”

    “因为我想‘吃基督’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