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王俊vs吉住(2)-《有多少棋可以重来》


    第(2/3)页

    “无论是台上的‘城北双姝’,还是场下的观众,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郑飞扬断言道,“那就是王俊目前很犹豫,正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

    “举棋不定?”很少听到从像郑飞扬这样的人的嘴里会冒出成语,王习伟感到非常新鲜。

    郑飞扬听到王习伟地语气有点怪异,就问:“这是个成语,你难道不知道吗?”

    “废话,我当然听说过。”王习伟没好气地说。

    郑飞扬补充道:“它还跟围棋有关呢。”

    王习伟点了下头,说:“其中有个‘棋’字,不难猜到。”

    “那想必你清楚这则成语的出处??”郑飞扬表面上笑着问,内心里面却想有个“棋”字,就是跟围棋有关吗?中国象棋、国际象棋也都是棋。

    王习伟不慌不忙地道来中国历史上最早地关于围棋的确切记载见于春秋时期《左传;鲁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卫献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孙林父和亚卿宁殖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卫献公的统治,改主卫殇公为君,献公不得不逃到齐国去避难。十二年后,宁殖的儿子宁喜当上卫国的左相,而卫献公也在齐国的帮助下占据了夷仪这块地盘,并开始图谋恢复王位。卫献公派人找宁喜谈判,要求他废黜卫殇公而拥戴卫献公,并把复位后让他独掌国家大权为条件。宁喜犹豫再三,还是同意了卫献公使者的劝说。卫国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这件事,他说:“宁喜看待国君还不如下围棋,日后定不能幸免于祸难。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胜过对手,更何况安置国君这样重大的事情都难以下定决心呢?九代相传的卿相,到宁喜这里就要灭亡,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宁喜后来果然被杀。这则有关围棋的最早的确切的记载文字,同时也记载了成语“举棋不定”的来历。

    “想不到天才还是通晓音律的贝多芬(背多分)。”郑飞扬这才叹服。

    “我只不过是对这些历史典故平时特别用心。”王习伟故意装作听不懂郑飞扬话中的讽刺,反倒是自我谦虚了一番。

    “那你应该明白我刚才为什么那样说王俊了吧?”郑飞扬叹了口气,他终于发现自己和天才说话还真是累。

    “你从哪来看出王俊犹豫,他到底在犹豫什么?”王习伟还是不明白。

    “他既想捞实地,又想取势。”郑飞扬明确地指出道,“而右上边和右下角截然不同的走法,恰恰反应了这一点。”

    “噢。”王习伟似懂非懂地应了一声,也有可能对此并不感兴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