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激烈爭論-《歷史的天空之靖康遺恨》
第(3/3)页
上書言事人:安惇族人安堯臣。”
安惇,字處厚,廣安郡人。上舍及第,調成都府教授。上書論學制,召對,擢監察御史。哲宗初政,許察官言事,諫議大夫孫覺請汰其不可者,詔劉摯推擇,罷惇為利州路轉運判官,歷夔州、湖北、江東三路。
安堯臣因自己名不見經傳,故此借了族人安惇的名氣來張目。
安堯臣的上書,直指童貫、蔡京和趙良嗣三人,惹得童貫大怒。
蔡京表面上也是大怒,然心中卻是暗喜,既被視為主戰派,又表達了息戰之愿望。
徽宗聞聽后,沉吟不語。徽宗沉吟,是因為不好當場表態。
在徽宗心里,早已有了主意,就是要再派人去聯絡金人,與金人的結盟,但朝會上反對意見也很強烈,為了表示微妙的中立態度,不使大臣們揣摩到自己的心思,徽宗決定給安堯臣個小官,麻痹下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們。
徽宗沉吟了一陣后道:“這安堯臣乃安惇族人,也算是士大夫,不管言事正誤,精神可嘉,可提拔為官,為朝廷盡力。”
隨即,徽宗當殿宣布,提拔安堯臣為官。當然,給的是承務郎這樣的小官,大官徽宗沒舍得給。
當日朝會畢,徽宗一邊準備安排人員二次使金,一邊讓蔡京、童貫、王黼三人繼續論證,務必要拿出個萬全之策。
通過朝會,蔡京吃準了徽宗的意思,知道徽宗已拿定主意,定要與女真結盟,以收回燕云十六州。故此,蔡京心里雖然不贊成,但表面上卻大力支持童貫的聯金滅遼之策。
王黼自然是沒啥說的,只要是徽宗皇帝想的,便是他要做的;故此,對聯金滅遼之事,王黼熱心的很,恨不得立馬就能實現。
因為童貫乃武人,權勢熏天不說,且還是閹人,這就犯了士大夫之兩重忌諱。
平時的時候,士大夫們雖然眼熱童貫受徽宗之寵信,權勢大得不一般,但也無可奈何,畢竟這個閹貨還能打仗;然而現在,聯金滅遼尚不知結果如何,此時不借機攻擊這閹貨,還待何時攻擊?!
故此,一班士大夫們對童貫群起而攻之。
童貫被圍攻,童貫心里既委屈,又不服,遂于激憤中,向徽宗皇帝上了《平燕策》,以顯示自己的真才實學和運籌帷幄的能力。
在《平燕策》中,童貫淡化了聯金滅遼的分量,側重于收復燕云,大意是云中是根本,燕薊是枝葉,當分兵騷擾燕,而后以重兵取云中等等。
童貫的策略不能說不高,但宋朝軍力實在不濟,實在承擔不了如此高超的策略,故此使好策略成為紙上之談,落不了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