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再議聯金-《歷史的天空之靖康遺恨》
第(2/3)页
在聯金滅遼之事上,蔡京、童貫、王黼所處的位置不同,由此得到的利益不同,故此在觀點和態度上也不盡相同。
過去,神宗皇帝在推行王安石變法時,曾許愿過,說將來誰要是收回幽燕十六州,就封誰為王。宋朝的王爺,只能趙家人做,其他人若想做王爺,非得建千古之功勛不可。
童貫是武將,因西北戰場上收復失地有功,屢次升遷,升到了樞密使的高位上,屬于朝廷最高軍事首長。童貫因此野心膨脹,想通過收回幽燕十六州之功績,更進一步地被朝廷封為王,由此實現他人生的最大價值,好流芳百世。
蔡京是文官,帶兵打仗,沒他什么事,憑借收復幽燕十六州而封王的,只能是童貫,絕不會是他。另外,蔡京作為宰相,在聯金滅遼之事上,自然也要全盤考慮。一來蔡京不情愿童貫立功封王,而來蔡京見國庫空虛,邊境無備,軍力薄弱,聯金滅遼,收復燕云,多有變數,故此,蔡京心中,并不贊成聯金滅遼的計策。
蔡京的這個意思,在徽宗皇帝最初和他略微談起此事時,就有所表達。徽宗皇帝因此知道蔡京在聯金滅遼之事上的態度,遂在前期向金國派出使臣時,不讓蔡京參與此事。徽宗皇帝怕被蔡京從中阻撓,攪黃了這事。現在,朝廷和女真接觸上了,但具體操作起來,還是有許多事情需要考量和論證的,蔡京的意見也是需要參考的。所以,這個時候,徽宗皇帝便讓蔡京也參與了進來。
此時,王黼正受徽宗寵信,時刻盯著蔡京宰相的位置,故常從中攪局,竊視蔡京的一言一行,但凡蔡京與徽宗皇帝意思不同,王黼便立馬進宮,密奏徽宗。因為這個原因,蔡京有所顧忌,在商討聯金滅遼之事上,不敢完全亮出自己的態度。
正是因為蔡京、童貫、王黼之間相互爭權,所以,當童貫對收復燕云表現出更大的興趣時,蔡京往往從中作梗。
為了牽制童貫,蔡京在覲見徽宗皇帝時,假意秉公辦事,請求將此事由他們三人協商變為提交到了朝廷上,讓眾大臣們都來議議這個事情,以求穩妥。
蔡京的理由很充足,因為茲事體大,事關國家最大利益,當慎之又慎,應當多聽聽大臣們的意見。
對蔡京的提議,徽宗皇帝琢磨了好幾日。徽宗皇帝覺得,如此重大的事情,一直隱瞞下去,也不妥當;就如蔡京所言,提交到朝會上去,讓大臣們一起議議,說不定又能有許多好的主意,這樣才穩健妥當,如此一想,徽宗皇帝遂同意了蔡京的奏請,將此事放在朝會上來討論。
當此事提交到朝會上后,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贊成的熱烈贊成,反對的激烈反對。
贊成者認為,聯金滅遼,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是上蒼賦予大宋的重大機遇,此時要是不抓住這個機會,不借助金人的力量,奪回幽燕十六州,估計就永遠都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幽燕十六州均在長城以南,與北宋接壤,之間沒有任何天然障礙,遼國人可隨時入侵;加之遼國騎兵力量強,機動靈活,故此在以往的戰爭中,北宋深受其害。
自太祖起,因燕云十六州,宋朝與遼國發生了數次戰爭,均以失敗而告終。
宋真宗時,總算是得了一個勝仗,結果卻簽了一個恥辱的澶淵之盟,北宋朝廷每年要向遼國進貢,由此來維持兩國之間的和平。
盡管這個和平維持了一百一十年,但因為付出巨大的貢銀,這使得歷任皇帝心有不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