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二章 萨拉热窝事件-《光绪中华》
第(2/3)页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英德两国的嘴仗都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好打了,尽管从外交的角度来说他们还没有撕破最后一层面皮,但是他们的强力机器,早就开始做好了准备。德国的海军和陆军都亟待证明自己,陆军要捍卫自己天下第一雄狮的荣誉,而海军则要证明帝国这些年在自己身上花的钱并没有浪费一个马克。从更深层次上说,整个帝国也需要更大的市场,原来来源地,还有生存空间。谁愿意被一条锁链一直捆着?谁愿意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他人来约束着?帝国的军人必须将枪口对准掌握着锁链的敌人。
这也是为什么当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偶尔在公开场合还会说出不愿与大英帝国开战的话语的原因,在他的舅舅,大英帝国前任君主爱德华七世的葬礼上,他还发表过这样的言论,但是在一年之后,随着局势的变化和发展,他已经不可能完全掌控这个国家了。
他的两难在我这里也或多或少又体现,不同的就是东西方帝制本质上的区别,东方的君主拥有者至高无上的权威,特别是我这样一个称得上千古一帝,开数千年历史之新篇的英明君主,整个帝国只到目前为止,仍然牢牢的掌握在我的手上,虽然陆军海军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但是在我没有发出任何信号之前,他们绝不敢把他们的想法付诸行动。这个国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军事强人,陆海军的高级军官都是我一手提拔上来的,我还有很强大的控制力。虽然也许他们会在私底下搞一些小动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因为一些我不知道的突发事件而被迫让我的帝国进入战场,但是起码在目前,我还没有威廉二世的那种困扰。
而另一个幸运则是两个帝国幅员和容量的不同,整个中华帝国拥有者整个欧洲规模的市场和原料来源地,加上各控制力度不一的藩属国,中华帝国的国内市场足够任何当前规模的企业吃饱喝足,他们没有迫切的海外市场的需求,也没有什么资源必须要用军队来取得。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唯一的忧患就在于未来的石油,而这个忧患除了我能预见得到并已经开始付诸军事行动来解决之外,没有任何一个有远见的资本家能够预见得到。
所以,当我反复要求军队克制,时而又要求军队表现实力的时候,每一次我的命令都得到了帝国皇家陆军和海军的贯彻执行。在中华帝国货轮敖广号在英吉利海峡被不明国家击沉,所有船员全部罹难后,在御前会议上,我再一次协调了各方面的态度。谕旨一道道的发出并得到执行,外交部在英德双方都发表了各自的声明之后,终于在事件发生后的第四天也就是1911年10月13日,发表了中华帝国有关本次事件的初步声明,声明指出,中华帝国暂不接受任何其他国家有关此次事件的任何调查结果,也不接受任何国家提供的慰问,并将派遣海军军官代表团前往相关海域执行调查任务,无论是哪一国的军事势力导致此次事件的发生,都意味着对中华帝国实际意义上的宣战。中华帝国海陆军暂时保留武装追究相关国家的权力。有关罹难船员的慰问金事宜,将由内帑拨出专门款项,由内阁民政部负责落实。
英德两方都对该项声明表示了认同和欢迎,这也让北京,包括我在内的统治阶层感觉到一丝不安,从事情的表象来看,英国人的嫌疑很大,但英国毕竟损失了两条巡洋舰和六百多人,他们即便是要舍孩子套狼,但也没必要一口气舍掉这么多孩子。而且,有关船只上载有违禁物资一事,英国只字未提。
而要说是德国吧,倒是有可能,但是这条船毕竟是给德国运货物的,德国的被封锁已经落到实处了,他们很快就会亟需从海外运来的战略物资,而且坦克是他们的高级将领马肯森将军点名订购的武器,他们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击沉这么一条船。当然,他们的嫌疑非常大,但是也不能完全就认定是德国人干的,所有目击此次事件的人都已经葬身海底,目前北京高层也只能认定英德的各有嫌疑,英四德六的样子。
当然,这已经无关紧要了,无论是从帝国的利益还是军事的角度,这一次事件除了死的人比较可怜之外,从其他任何方面来看,都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其一海军官员可以名正言顺的就近参与英德的海上大战,这世界上排名前二的两支海军的对抗,将会让我们的海军获得巨大的成长。而另一方面,帝国本来也需要一个借口去保持中立,正好这次事件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在事件没有水落石出,或者说北京需要他水落石出之前,中国可以毫无顾忌的保持一个中立的姿态。
这正是我所看重的,帝国的超然与德英集团之外的第三势力的角色的确立,是我长期以来的一个目标,而敖广号事件正好给了我这么个机会。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个精神传递给下面的军政各级国家机器了。
首要做的就是要军队保持一个长期备战的激励状态,借着载洸履新的机会,这个目的已经开始逐步实施了,载洸已经被安排去了各重要大军区做了巡视,相信备战工作会很好的贯彻下去。同时,敖广号事件也给了宣传部一个做好扩军准备的契机,中华帝国的国威在海外受损,每一个帝国子民都应该随时做好准备,去捍卫帝国的荣耀。这为将来的扩军工作铺下了一个铺垫。
在物资囤积方面,也受益良多,要打仗这个思想已经在帝国国民中间逐步形成,在大多数地区大多数国民享受了二十年的太平盛世之后,他们需要对国家做出贡献了。战争债券开始发行,东亚股份公司开始以半官半商的名义在民间募集战争资金和物资。(注:更正一下,前几天有关粮食年产量计算有误,改为三十亿石。)
而宣传部还有个新任务就是敲打各个藩属国,特别是东方那不安分的两个藩国三股势力,对于他们也开始按照他们忠诚度及国力的不同,开始提出不等的要求,其中包括提供物产和人力。其中物产可以以青壮人力来抵充,部队需要扩编,将来打仗不可能永远是帝国把他们遮罩在羽翼之下,他们也需要为帝国的霸业贡献出他们的力量和鲜血。
按照兵役部的估计,战争前期可以在日本,天海,以及长野军政府,朝鲜,琉球,安南,暹罗,南掌,乃至廓尔喀征募到七到十万人,编成七个满编或加强师使用,其中日本天海长野各一个师,朝鲜琉球共一个师,暹罗一个师,安南一个师,廓尔喀一个师,南掌兵力可以并在安南师或暹罗师使用。虽说是临时征募,但是估计在宣传部和理藩院的压力下,他们绝不敢拿生手来冒充了事。据说在长野,已经开始了在长野军中自愿征募的形式来征召部队了。
全国的形势已经基本做好了进入战时状态的准备,新官上任的戴鸿慈几乎是连轴转,与张之洞留下来的内阁书办司的人马,特别是辜鸿铭,几乎没有一天睡眠能超过三个时辰的。戴鸿慈本来身体就不是很好,已经听说过两次他在白天咳血了,太医也加派了两个,劝勉也是没用,他仿佛是在用这种方式来报答我对他的提拔之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