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八章 谈判桌上的交锋-《光绪中华》


    第(2/3)页

    这个帝国在这个年代里,没有权臣,没有地方割据势力,没有外患,也没有什么内忧,人心的变革正当其时。

    一切新的变革,将在北京和会后揭开面纱。并在十几年的微调之后,臻至帝制体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并以这样的姿态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至于国家未来的政体,四个字,顺其自然而已,万世一系的君主专制没有人会相信,而二元制立宪也只适合我这个帝王而已。未来的方向必然是两个,一是虚君的君主立宪,一是完全共和。我比较喜欢前者,因为中国人已经习惯了有一个皇帝高高在上,同时有皇帝在也能对全国有一个向心力的维持作用,这个中国实在是太大了,大的到了容易分裂的地步。

    而如果是完全共和,也容易滋生出另一种形式的独裁,像袁世凯这样的枭雄绝非只有他一个,谁能料得定以后?

    当然,两条路我都可以接受,只是心理上比较希望是前者而已。至于我个人,本来我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穿越而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那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以我为首,军政界较为开明的重臣们为辅的一个班子,已经绸缪这场大变动好几年了,算定再算定,等的就是这次和平会议的圆满结束。

    公元一九零零年四月十日,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法兰西共和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塞尔维亚王国,加上东道主中华帝国的八大国在北京召开峰会,以试图找寻到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办法。另一个未正式参会的大国,美利坚合众国则派出了观察员。

    新落成的京南国际会议建筑群光鲜夺目,而各国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也是各怀心思,在各国国旗下笑容满面的握手拍照后,步入会场。

    就在大会召开的第二天,布尔战争又发生重大事变,新任指挥官布勒将军指挥的英国陆军,攻克了布尔重镇布隆方丹及约翰内斯堡,但另外一部攻击布尔人另一重镇比勒陀利亚的三万六千英军,遭遇了重大挫折,在一场惨烈的伏击战之后,英军付出了了一万七千多人的伤亡,另有五千余人被俘虏,军械等辎重更是全部抛弃后,才堪堪逃出了万多人的残兵。布尔人的豪赌大城市战略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英军虽然攻克两所大城,不过都几乎是空城,而敌军近九万人的主力全部扑在了比勒陀利亚,致使万余名大英帝国的陆军战士魂丧异乡。

    布尔总统克鲁格以这个成绩,给参加和会的英国人和德国人各一份重礼。

    第二次抵达北京的德皇威廉二世走路几乎都轻飘起来,看到英国人的时候更是让表现出了毫不掩饰的讥讽。他当然有理由讥讽,英国人是优势兵力,南非小小的地面上云集了四十多万大军,居然拿九万兵力都不到的布尔人毫无办法,近一年的战争进程下来,已经累计有三万多英国士兵死伤,死亡人数更突破了一万四千人。

    而同样是远涉重洋,德国陆军的表现没有给德意志丢脸,已经荣升中将,并晋位第四军军长的兴登堡将军在去年的东京之战中,以弱势兵力几乎将日本整个京畿近卫兵力全部吃掉,更是建立了将德意志国旗插在日本皇宫的不世功勋。德意志的武威,从这两场战争来比较,已经远远超出了大英帝国。

    英国人则是哑子吃黄莲,大兵团作战,分兵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而被人抓住伏击机会打了一个歼灭战,更是无话可说,只能怪指挥官无能或是运气不济了。

    当日的议程中,威廉二世就给英国人一个下马威,威廉指出,世界上当前尚在进行的大规模战争,就只有非洲南北两端的战争,布尔战争和北非的马赫迪战争都有英国人的份,大英帝国正在破坏着世界的和平态势,英国是否有和平解决争端的诚意,这值得怀疑。

    英国人自然是尴尬万分,只能力陈这两场战争是历史延续的产物,与本次大会无关,大英帝国着眼的是未来国际局势的和平前景等等。

    我当然要给英国人打圆场,表示英国人言之有理,本次会议宗旨在着眼未来而非追究过去云云。

    其余各国陆续发言,渐渐把这第一个原则定了下来。

    随后的进程也在德皇的反复要求下,将基调定在未来一年内,要尽快结束世界上的所有战争,并最终形成第一个决议——以一年为期,英国应当停止在非洲南北端的战争行动。

    第二个决议则是来自于英国的反击,以威胁到印度安全,容易引发德英两国的正面对抗为由,要求德国停止巴格达铁路的工程。这自然是威廉二世无法接受的,会议正式变为这两个大国之间的直接争吵。

    这个问题的争吵持续了几乎整整三天,到了4月14日,终于形成英德关于巴格达铁路的备忘录,限定巴格达铁路的终点止于巴格达,而不再延伸到科威特。双方各退一步。但是德皇最终还是坚持了一下,将此备忘录的有效期定在了十年而不是英国人坚持的十五年。

    此时美国的代表也发言,几乎是重复了当年的门罗宣言,只是将互不干涉的范围扩展到了美洲以外的全部区域,基本上就是当年门罗宣言加上李鸿章访美时的外交成果。

    因为德国已经向美国表示放弃南美的利益争夺,加上加勒比海地区的新地盘,美国如历史上一样,与世界事务越离越远。

    当然,其他列强也休想插手到美洲去,美国人的神经对这一地区十分敏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