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章 明治称藩-《光绪中华》
第(2/3)页
兴登堡将军在与国内联络后,开出了德国的停战条件:德国向日本租借名古屋军港及周边的丰桥,滨松两港,伊势湾的优良港口条件,是德国人早就探知了的。同时,周边地区的岐阜,日本承认德国拥有该城市的统治权。第二,象征性赔偿德**费三千万日元,取日本人每人一日元之意。第三,割让伊豆诸岛给德国。第四,德国在东京保留一个师的驻军,以确保日本不再发生针对外国人特别是德国人的暴力行为。
这些条件,每一条都让日本人为难,伊势湾的周边,就是伊势神宫,虽然从东京到伊势神宫的路途中必经的岐阜已经为天海国所谓的幕府军所占,但那总还是日本人,哪比得上先皇的神宫为西洋人所占?
第二条赔款三千万日元也是要命之极的要求,如今岁入三百万日元都不到,除非大幅加税或是从大商家处筹得。不过这也还好,杀了山县有朋,如果能抄其家产入官,这位富可敌国的明治维新最大的得益者的家产,定可以完成这笔光是国库绝无可能承担的巨额赔款。于是,一道查抄山县有朋家产及其同党家产的旨意立即加发了出去。
另外两条都还好说,驻军虽然有损国家颜面,不过在驻军地点上稍稍让步一些,双方总可以互相有个交待。
只是,这四条条款几乎就等于抽去了日本这条“龙”的筋,哪里还有以后?犹豫之间,明治天皇不能下这个决策。
应付完了德国人,下面还有中国人要应付,对所谓幕府军也要进剿,如果没了筋,下面怎么办?
思来想去之后,明治天皇还是决定让几个首相候选人来各自提出建议看看。
在山县有朋倒台后,日本的政治势力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隈重信,其次则是松本的普选同盟,再次就是代表军方势力的寺内正毅等人。
其中后两个,天皇基本不加考虑,松本的政纲是每个君主都无法接受的,而寺内正毅身上有着太深的山县烙印,说不准就是一个白眼狼。所以,在他的人事大局中,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框架,就是以大隈重信为首相组建文官内阁,而军方部份则启用这几年偏重皇室事务的乃木希典,财政方面再稍稍偏重启用松方正义,来为军政两方面的重建提供财政上的帮助。
但是,以日本这样一个小国,要腾飞谈何容易,如今世界就是大国的世界,不依附一个大国,等待着日本的就是步步被蚕食,直至最后亡国,这次德意联军攻入东京就是一个巨大的教训,不管服不服气,必须要依靠上一个值得依靠的大国,这就是三四年的内宫索居生涯给明治天皇带来的最大财富。
哪一个大国值得依靠呢?法俄名虽盟友,但实质上根本没有起到任何盟友的责任,这一次在德国的威胁之下噤若寒蝉,联想到之前的俄国在海陆两路上被中国打得丢盔弃甲,充分说明这两个国家早已不应站在大国的行列了。而英国太远,德国是新仇同样也是路远难依。唯一的选择就只有中国。。。
只要放弃一些东西,譬如尊号,敌对态度以及称藩,北京一定会主持公正的吧。明治天皇别无选择,只有将宝押在北京了。
在另一方面,光绪皇帝也提出了和平解决问题的方案,他们有这个诚意。唯一的问题在日本是否愿意放下架子。
为了日本,为了梦想,为了应付眼前的危局,明治天皇必须做出抉择。在双方停火后,中国钦使邵礼卓也曾来皇宫探望过两次,德**人对这位中国人礼敬有加的态度,让明治天皇心中更是心动,邵礼卓两次都表示中国不会坐视邻国被欺辱,一定会有所反应的,这也让他放心不少。只是他不是笨人,他当然知道中国人不是蠢蛋,没有好处给他们,不可能为日本出头的。
好在中国人好名,只要自去天皇尊号,这个条件在甲午媾和的时候中国就提出过,后来却不了了之。至于称藩嘛,就是名义上不好听而已,实质上也并没有什么损失。
而能依靠上中国,好处更是多多,首先与北海道叛军的内部战争,就可以请中国这个宗主国持中立立场。而德国也会给中国面子,在谈判条款上讨价还价也就有了基础。。。
好处的确有很多,只是低头太难。
首先是要瞒过国内,其次国内也有太多的**势力要肃清,起码要在表面上不能让中国人感觉民间的民情难制,否则这条船坐不了多久。
然后,他还需要一个适当的机会,和一个适当的引见人,还有一个适当的台阶。
这些,都有人为他想到了。从囚犯到新任首相的大隈重信立即与黑龙会元老犬养毅取得了联络,他们迅速为天皇找到了一个台阶。
10月10日,大清帝国日本事务全权大臣,东海总督袁世凯阁下的座舰定远号抵达东京湾,暂时停战的双方代表,日本国首相大隈重信,德意联军马肯森少将亲自抵达码头迎接。身着一身官服的袁世凯精神奕奕的步下码头,与双方代表一起进宫觐见日本天皇。
德国方面一样需要调停,德意志帝国要的只是找回面子而已,让威廉二世这样的人在遇到一次未遂谋杀之后不做任何反映是不可能的。
但是从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角度来说,除了伊势湾军港及一些赔款之外,其余的条款都是可以商量的。要德国在远东维持陆军驻扎没有必要且也没有作用,一个师的兵力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是真正要被人对付起来,没有任何作为也是有可能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