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章 人事安排-《光绪中华》
第(2/3)页
“奴才叩谢皇恩。。。”,我连忙抬手止住道:“恭王你就不要谢了,今日看上去气色总是不好,是担心着载滢吗?不用,载滢他很会办事,朕很放心着他。他去西洋,朕看是挑对了人,看西洋的报纸,对我中华很有好评嘛,这也多亏了他替朕笼络的那个英国记者呢。报纸这里头名堂多,一样的事情,先说后说那就不一样,载滢办洋务,朕看比你恭王也不差了。”
“皇上缪赞了。载滢性子终是有些浮。”,奕忻越老越是恬淡,听我夸他儿子,也并不显得如何高兴又或者是惶恐,微微一笑道:“皇上给差事给他办,是对他的抬爱,办好了是他的本分,办不好该怎么惩治就怎么惩治。依奴才看,近来他的差事多了些,远东公司他办着,洋务他办着,军械进口的事宜他也办着,奴才这旗务上的事情他也帮着点,奴才的意思不是替他表功,是说他的才情不够,未必办得了办得好那么多事情。皇上,奴才也想替他辞掉一些差事,这孩子,太浮,奴才总担心着他办砸差事,皇上降罪下来是他应当的,给江山社稷添乱子,那可就是万死莫赎了。”
一阵话说得我眼眶微湿,从古到今,当真没有见过如此为国家想而不为自己儿子想的,换到不论哪个年代,身居如此高位,哪个不是把自己家的小孩往肥缺上插,能多捞不捞,别人不骂,自己也会对着镜子骂自己吧。
他说的也有些道理,载滢这个历史上早死却在我这个时代里未死的贝勒爷,到底有怎样的才华潜力我真的无从估计,但是从我对他的观察来看,他的能力足够的强,只是性格的确是知子莫若父,跳脱了些,沉稳不足。但是年轻人,太过沉稳反而叫人害怕。
不过看旁边几位阁臣的缄默,看起来载滢的确在人际方面需要做些改进了,照理来说,这时候应当会有几个人出言帮他说上两句的。也许,他的差事的确太肥太多了点。
我点点头道:“载滢的差事,朕心里有数,恭王你也不用太为他担心,朕看他经了一事打鬼门关打了个转之后,好不少了。近来办外交,马上也要着手让他去办谈判的事情,他的那声贵介气不堕我中华天威。如今他去西洋,也是朕给他历练的机会,人面上熟一点,将来说话总方便些。他的事情,朕自有安排,恭王你就不要多担心了。”
奕忻微展笑颜,拱手道:“皇上教诲的是,儿孙自有儿孙福,原是无需奴才多想的。其实奴才说这个,也是有另外一层意思,奴才自年轻起,常在思索这江山社稷之根本,奴才愚见,治江山说到底乃是治人。秦汉相替,虽未见史载实数,黎庶横死,总有数百万之数。两汉交替,两晋五胡十六国,死伤数千万以计,奴才读史思之,想来亦有此一念,彼时体制,居官者世家门阀,两晋时更增以貌取才之弊。中华何代不是人才辈出?朝堂上没有个人才选拔使用机制,这些遗漏于野的雄才,便要徒生出许多是非来。这个,是取士不足的弊端。而至唐太宗开科举,笑曰天下英雄入吾毂中,然不过三数代,所取之士坐大,反危及社稷,安史一乱,国家丁口骤减四千万,至唐末藩镇割据,国家之大不幸也。至宋亡,六千三百万余百姓亡于兵火,何也?兵制不调也,人不能尽其用,朝廷不能信其忠,和能不亡?又至本朝入关,明光宗泰昌年,国家丁口五千一百余万,至我朝世祖,丁口仅余一千零数万。宋明之败亡,依奴才愚见,均是人不能尽其用,加之国家糜烂,安有不亡之理?”
依理说,他这番话很是有触霉头的嫌疑,不过他地位尊崇,又是在讲前朝的史实,众人也都知道他定然有什么话在后头,都是静静的听着他的读史心得:“至陛下亲政之时,奴才说句大逆不道的话,本朝若不奋发,恐怕难能熬过半百之数。祖宗常说,天下安有万世不灭之世?虽说有理,但是我们做子孙的,谁甘心这基业败在自己手上呢?如今西风东渐,民风民智渐开,民间实在藏龙卧虎啊皇上。奴才说了这么多,根本就是一条,要有个法子使人尽其用,我不用之,敌必用之啊。”,抬眼看了一眼李鸿章:“少荃,今儿我说这么多话,也是由你用私人腹心掌国家边事有感而发,若是你我,这殿内几位同僚,都只用私人腹心办差,如今天下四万万臣民,有才有心之辈不知几何,此辈何以出头?国家不用之,然资敌以人么?少荃,今天是有感而发,这数十年来,看得多了,年轻时不想多言。如今年纪大了,也没什么好讷言的了,都说出来给皇上圣鉴,死也无憾了。少荃公千万别往心里去。”
李鸿章老脸通红,向我拱手道:“皇上,臣今日闻恭王教诲,诚胜读十年书。与恭王一比,臣当真是无颜面君了。皇上,臣奏请待战事一了,便请皇上御赐圣旨,颁行《大清兵役律法章程》,行西式兵制,臣已经拟制完毕,隔日当尽速进呈御览,臣过往真是私心作祟了,恳请皇上严加责罚。”
尽管我知道李鸿章这番话不会是百分百的发自内心,但是很显然,翁同龢以两朝帝师之尊致仕归家,甚至还被皇帝说出“赐九锡”这样诛心的话。李鸿章再自信也不会以为这仅仅是翁某斗不过他李鸿章所致,加上叶志超事件皇帝大发雷霆。这位年轻的皇帝心里最厌恶什么,李鸿章怎么也能明白。眼见奕忻说了这一番令皇帝感动的话,不管里面到底有没有什么水分,毕竟今上喜欢纯臣是显而易见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