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和箭-《十步射一人》


    第(2/3)页

    20日左右从成活的桦树上扒下最佳,当然这要得到当地林业部门的允许。然后一层一层

    地撕下,直至最薄的一层。否则,即使贴上桦树皮,桦树皮本身还会慢慢起层,就会影响弓

    的美观。把桦皮按纹理贴在弓背面上,还要用一根黑色的细条状桦皮贴在弓身的侧面边

    缝处。贴

    花:用自己处理的一种纸(类似于现在的不干胶)贴出花样。在旧时,人们多从市场上

    买来糊窗户的纸,俗称为“本田私”纸或“毛道纸”。在纸背面涂上胶,再染上各种颜色的油

    漆,干后待用,用时再涂上一层胶。根据老年间的风俗,可贴出几种图案。如有弓把处的

    “把鱼儿”、在弓臂中部的“腰鱼儿”、在弓脖处的“脑鱼儿”。还可以加“五道线分水”(黑、白

    、黑、白、黑)、“分三朵儿”、“堆山子”等。由于旧时不用青漆调颜色,全部用桐油,而画活的

    师傅们全凭手指往弓体上撮。以致于长时间的劳作,他们的手指变得非常粗糙。

    “洗活”:最后用桐油把贴在弓体外表面多余的胶洗掉。

    2.3.3制作弓弦弓

    弦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牛皮弦,一种是棉线弦。牛皮弦的做法很简单,用牛皮编成麻

    花绳即可,类似于农村驾御马车时用的牛皮鞭子。牛皮弦的特点是结实耐用,是做战用弓

    的必备弦。早年,“聚元号”所做的弓供皇家贵族使用,更注重弓箭的美观,多配以棉线弦

    。制作棉线弦的方法较为复杂,过程如下:首

    先把弦架子调节好,使其两个弦刀之间的长度合适。然后把白棉线套在两个弦刀的

    钩子上。套多少圈取决于弓力的大小,如40―50磅的弓套25圈,50―60磅的弓套35圈

    ,100磅的弓要套80圈等。套完后,调整一下整个棉线束,使其整齐,并把棉线的头尾

    相接。把线车子上的彩色棉线横向一圈接一圈地绕在白棉线束上。操作线车子有一定的技

    巧,双手握在线车子左右的弦线上,按均匀的力量绕动,线车子就会自动地随着弦线的转

    动而转动,并把彩线一圈紧挨一圈地套在弦线上(图6i)。最后打成的棉线弦的外表就是

    线车子上的彩色线。有时为了应订做者的要求可做两种彩色线交错的弦,方法是同时使

    用两个绕有不同颜色的线车子缠绕白线束。无论是哪种绕法,都要求绕的每一圈都要紧

    紧相连,这样打出的弦不会露出一点内芯的白线。操作娴熟者打一根弦只需二三十分钟

    。杨

    福喜提到与现代的国际弓的弓弦相比,我们的传统弓的弓弦有一些弱点:弓弦虽然比

    较结实耐用,有弹性,但弹性的存在是不利于射击的。

    3“聚元号”箭的制作在

    清末,北京弓箭大院里“聚元号”的弓和“天元号”的箭是齐名的。据杨文通师傅回忆

    ,“天元号”的做箭工艺细分起来约有200多道,做箭师傅专门备有一个称量箭重量的“

    戥子”。无论做出多少箭,同型号的箭重量都相同。而且,最令人叫绝的是:每一批箭的重

    心点都在同一个位置,不管是做100支箭或做更多。箭杆的中心点与重心点的间距有一

    定的规矩,最长不能超过6公分。那时箭头都是从铁匠铺订购的,买回后自己还要打磨细

    作。杨

    文通的妻子(冯氏,1934―),是“聚元号”后期做箭的师傅。制作方法如下。3

    .1调杆做

    箭杆的用料是六道木,通常以春季砍伐的为好,秋季的容易裂,此树多见于山的阴面

    。现在杨福喜常到北京郊区门头沟找村民订购,按七毛线一根收购。买回的大多是比较

    直的木杆,但其中也常常会夹杂很多弯度较大的。对于这种弯度较大的木杆就需要校直

    后使用:先用火烤热弯曲的部位,然后用箭端子加以校正(图6j)。一手持箭端子,一手持

    箭杆,把受热的弯部嵌在箭端子的凹槽里,然后两手用力夹,可反复多次,使箭杆较直。3

    .2打皮用

    刮刀打皮。

    3.3刮杆刮

    杆是做箭关键的步骤(图6k)。按杨福喜的姿势左手拉住一端,并时时转动箭杆;右

    手持线刨子(按刨齿的角度分为大、中、小三等)推拉。先“糙刮”一下,即进行粗加工。放

    置一天后再进行两次“刮细儿”,即用齿略低的线刨子细加工。刨

    箭杆时手的感觉很重要,使刨出的杆中部略粗,两端略细,接近箭扣处略粗。这种粗

    细的差别很小,仅凭眼力观察不出来。用手轻轻的来回抚摸能感觉得到。这种箭,旧时称

    之为“掏裆子乍扣”箭。由于箭杆的这种粗细不均匀性,无法用机器进行大批量加工。但

    箭的消耗量是很大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目前,杨文通常在自家的阳台上帮助杨福喜

    制作箭杆。杨福喜解释说:“这掏裆子的箭比那没掏裆子的箭出去的要快好几倍。现在的

    国际箭也有,高级的,卖三百多”。3

    .4箭头和尾羽箭

    头(图6l)是专门到加工铁器的工厂里定做的。呈圆锥形,类似于毛笔头,故常称为

    “大笔头”。箭头尾端能套在箭杆上,就是现在常说的“头包杆”,这种箭头的制作方法约在4

    0年代末期开始使用。过去老年间用的都是“杆包头”,即箭头尾端有一铁铤能插入箭杆里

    ,且铁铤的长度还要有一定的要求,至少要比露在外面箭头的尺寸要长。按旧时的说法

    ,如果兵部官员拔出铁铤观其长度不合格,那是“里通外国”,即刻问罪。做

    箭羽(图6m)最好的材料是雕翎,但目前不易买到,只好用鹅毛代替。先把鹅毛从中

    间撕开,然后取出三支,放在木板上浸湿,剪成同样的大小,这一步骤称为“拓翎子”。然

    后,把三片羽毛粘在箭杆尾部。粘贴第一片是选好位置,使其刚好处于箭扣搭弦的平

    面上,其它两片均分粘贴。在

    紧连箭头的箭杆处约5厘米的地方用蛇皮或沙鱼皮包住,名曰“花果”。其目的有二

    :一是在旧时起加固“杆包头”箭里的铁铤。二是由于射箭时箭杆的前端要搭在弓把处,长

    期使用会磨损箭杆,包上蛇皮起到保护作用。

    4弓的性能与使用在

    调查”聚元号”制弓工艺时,杨文通向我们解释了弓的性能和在使用时一些相关的力

    学知识。“

    聚元号”做成的每一张弓在出售之前,每天都要试拉几次,以保证其特殊的性能。开弓

    时不能放空弦,否则容易损坏弓体。弓

    力的测量与成都的做法一样,可用杆秤称量,或坠以一定份量的重物。弓力随季节和

    时间的变化也很明显。如果称量同一张弓,弓力在早上和中午是有差别的。弓箭手在实

    践中要熟悉这种变化。弓

    的张弛方法也与成都的做法一样,可用人力张弛的方法和工具张弛法。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