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风云变-《重生1881之崛起》


    第(2/3)页

    7月25日,高宗召大院君入宫,委托其主政,并向暴动士兵宣布闵妃已经死于动乱中,士兵方才撤出王宫,放下武器。

    逃到忠州的闵妃和逃回长崎的花房义质分别请求清朝和倭国出兵朝鲜。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吴长庆率军在南阳登陆,赶往汉城。

    就在吴长庆统领的淮军之中,有着一位在历史之中极其重要的的人物。

    吴长庆与袁保庆曾订兄弟之好。袁保庆在南京时,吴长庆带兵驻扎浦口,两人过从甚密。袁保庆死时,吴长庆渡江视敛,扶棺痛哭,帮助料理丧事。

    因此,当袁保庆之子袁世凯于1881年5月,带领其家旧部数十人往山东登州,投靠淮军统领吴长庆时,吴长庆不仅肫然相信,乐意收留,备加照抚,而且随后又加以提拔重用。

    就在吴长庆率领淮军抵达汉城不久,倭国公使花房则回到汉城,带来了1500军队和四艘军舰,挟兵前来谈判。双方为各自利益据理力争。但是终于因为倭国条件苛求,谈判不成,不欢而散。

    吴长庆当机立断,先占王宫,倭使悔,乃就盟。庆军入王宫时,其为首分子朝鲜王父大院君李昰应正在造兵聚党,扩大事态。吴长庆将其诱至,笔谈及暮,力劝不听,即挥队将其拥赴南海口,将其用军舰运送往大清。

    第二天清军同时逮捕了李载冕等人,并在汉城郊区逮捕参加过壬午兵变的士兵,击散乱党,迎复王妃,将事态平息。闵妃集团重新掌握朝鲜政权。

    袁世凯跟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袁世凯率领一支清军配合行动,杀死了几十名参与者。战斗中,袁世凯一路放枪,带头冲在最前面,他的坚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变很快得以平定。

    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中将他赞扬了一番,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随后清军将大院君掳至保定问罪,23岁的袁世凯则以“通商大臣暨朝鲜总督”身份驻藩属国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

    而雁过拔毛的倭国自然不会无功而返,仗着几艘军舰和数千步兵的威慑力,倭国逼迫朝鲜政府赔偿损失、同意倭军驻扎朝鲜。8月30日,倭军和朝鲜就上述内容签订了《济物浦条约》。在甲午之前,倭国还没有自大到不把大清放在眼里的程度。

    但是自此以后,倭国和大清就朝鲜问题的祸端算是埋下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