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五十七、太子之争-《风云金缕衣》
第(2/3)页
看着笑官的背影,思绪却回到了江州初次与曾冰鸿见面的时候,当时他虽然怀疑过老六,一个小húnhún怎么可能在江州如此风生水起?不禁陈天海置之不问,就是陈贤也有意回避。不过李彦并没有深究,那时候的他只求父慈子孝地平安度日。
谁知一步步竟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老六,特别是在老七出现以后。
李彦回到书房内,静静地翻开书本。
这是他的习惯,无论多么的繁忙,总会comí不醒,朝堂之上自然少不了一番争执。
“太子在位以来,德行无愧,不宜轻言废弃。太子如今只是昏mí,且又不是什么不治之症,只要太医多用些心思,臣相信太子一定能尽快苏醒。”这是铁杆的刘谨派。
“郭大人就事论事,怎可含沙shè影?太医做事,皆是听皇上旨意办事,自然兢兢业业,竭尽全力。如今太子毒入心脉,张神医都已束手无策。然皇上身体违和,jing力不齐,正是用人之际,若不尽快选出新的人选,谁能为皇上分忧,主持大局?”这说话的人,自然是刘谕派,眼见太子昏mí,正是千载难逢的趁虚而入的好机会。只要大局已定,即便刘堪侥幸醒来,也不会有半点威胁。
“黄大人此言差异,天无二日,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出现两个太子。如今是太子昏mí,不过几日的时间,黄大人就要急着立他人为太子。倘若他日皇上昏mí,难道我等做臣子的也要另立一个皇上?”姓郭的大人反chún相讥。
“哼!”孝仁帝冷哼一声,却闭着嘴没有说话。
郭大人忙闭上嘴巴,噤若寒蝉,恨不得将头底到kù裆离去,不过还好皇上没有责怪,因此这个时候还不适合解释,越是解释,越死得快。
这时候眼见气氛凝重,另外一个有着孝仁帝真传的人站了出来,他就九州吴侯之子,吏部尚书吴.仪,道:“如今太子昏mí,太医束手无策,至于何时能醒来,只有天知地知,太子自己知道。但是只要有一线希望,我等便不可以放弃。当然,皇上身体欠佳,实在不宜过度cào劳,国家大事又一日不可拖延,我等身为人臣,礼教大妨不得不顾忌,微臣以为昺亲王之子刑部少卿刘圩,堪称最佳人选,请皇上明鉴!”
吴.仪的前一句话说得郭大人点头称是,后一句话又堵住了黄大人的嘴,说到最后又将问题抛给了皇上,倒把自己推得干干净净。
这话说得连孝仁帝都忍不住点头,而下面的大臣还以为孝仁帝同意了吏部尚书的意见,一个个跪下磕头道:“皇上英明!”
其实多是刘谕派带头跪的,其他人也只有跟随,因为“皇上英明”这句话,从字面上讲是一点错都没有的。
这当然也是孝仁帝想看到的局面,无论刘堪能否醒来,至少让刘谨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于是转首道:“刘全,拟旨:加封刑部少卿刘圩为砷亲王,从即日其代朕监国!”
“是!”刘全答应。
下面的刘圩赶紧出班,跪拜道:“谢皇上恩典。”
其实朝廷早有不记载的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