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未战就有了这么多伤亡,如果现在不战而退,自己的名望会跌落到底。 这些刚投靠自己的台吉,不但会离开自己,还会随着他们的嘴传遍草原。 …… 在大宁范围外五十里处,是从大宁地区延伸出来的一块草原,越往北草场越少。 打着燕王旗帜的大军,返回到了这里。 在往年的时候。 朱棣领着大军,还没有开始发出,就已经开始忧虑粮食补给。 例如在洪武二十三年。 因为补给问题,差点就无功而返,是朱棣咬紧牙关坚持,才有最后逼降敌军的成就。 是朱棣第一次带领大军得胜的军功。 现在不同了。 靠着铁道运输系统,大宁的粮料豆堆积如山。 省下来的民力物力,运输所需要的牲畜等等,为大军后勤提供了有力保障。 而大军的军备,更是由中华重工承担,不再由民力承担。 简而言之。 朱棣第一次不用这么顾虑后勤,自身军力充沛。 打了大胜仗。 朱棣笑着,笑着笑着,不知道怎么向儿子开口,老大可是说了,让他不要着急消灭勃林帖木儿。 可他真没有下力气。 只能怪对手太弱。 不经碰啊。 离大宁五十里处,大军选择了扎营。 房宽,唐云,张玉,陈贤,张信,刘真……马王宣。 开平将领,北平将领,大宁将领,乃至军工联合办管事,众人齐聚燕王帐中。 “此次打败勃林帖木儿,其实并不是勃林帖木儿太弱,而是我们的实力太强了。” 应燕王的要求,所有人说说对此次战争的看法。 房宽是大宁级别最高的人,所以他首先开口说法,提出了他的看法,认为不是对手太弱,而是自身太强。 “往年的时候,大漠的敌人踪迹最难找,在找到敌人的过程中,敌人并不会硬碰硬,而是有机会则战,没机会则走,最难解决的问题。” “现在不同了,大漠的形势,通过与中华重工合作的部落,源源不断传递给我们。”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在我们对大漠的信息了如指掌,因此今日的战争,比往年轻易了十倍不止。” 房宽说完了。 许多将领认同房宽的说法。 朱棣也赞同。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不止如此,还有军备的精良,全军着甲率提高了两成,军队牲畜增加了三成。” “特别是新式的火炮,在当面的较量中,摧毁了敌人的士气,击碎了敌人想要集中力量反扑的勇气。” 火炮射程远,威力大。 勃林帖木儿的骑兵中还在远处观望,考虑是战是退,或者打量明军的阵势,商量采取什么样的战术。 最后大炮的炮弹落到了他们的队伍中,十几门重炮,伤亡了他们不少人,让他们匆忙选择了进攻。 想到当时的情景,唐云面上满是感慨。 “大炮改变了战争,以后很难出现两军对持的情况,要么大炮对轰,要么选择进攻,要么选择撤退。” 军工厂的大炮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起到的作用,令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 加深了战争的激烈程度,不会在给双方见面的时候,按部就班慢条斯理的时间。 “盔甲的作用减少了。” “面对火器,所有的盔甲都失去了防守作用,火器和弓箭虽然都是远程武器,而盔甲只能防箭矢,防不了火器。” “马主任,你也说说。” 朱棣最后指了指马王宣。 马王宣是军工联合办的副主任,也是军户,参加这么高等级的军事会议,马王宣仍然畏手畏脚。 燕王亲自点名,马王宣紧张的说:“因为全方位的碾压,原来有利于大漠的形势,都因为中华重工体系的出现被补齐了,所以以往很难解决的敌人,此次被轻易的消灭。” “说得好呀。” 朱棣赞叹道。 中华重工的重要性,朱棣早就已经看见了,可最终还要结果来说话。 战争是最严峻的考验。 而中华重工经过了这个考验,并提交了完美的答卷。 正如马王宣所言,全方位的提升。 原来的优势更加放大,原来的短板被补齐。 所发挥出来的威力,正是这回轻易打败敌军,明军没花费多少力气的主要原因。 朱棣真没想到,这么轻易就打败了勃林帖木儿,导致他不知道怎么向朱高炽交代。 ……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敌人,也不可能没有敌人,没有敌人的国家,最终的结局就是消失。” 收到大宁的书信,得知朱棣不听话,朱高炽连忙写信。 朱棣的性格和朱高炽不同。 敌人那是要尽快消灭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