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两人的部落不算很大,但是他们用威逼利诱的手段,拉拢了不少人。 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不过朱高炽并没有放在心上。 哪怕是历史中的朱棣,也轻易的解决了这两人,更何况现在的朱棣,他所能调动的资源,早已变化了不知多少倍。 “你们这份报告很及时,我会奖励你们。”朱高炽夸奖道。 “是属下本分。” “标下职责所在。” 几人纷纷回应。 他们的想法,和朱高炽根本不一样。 王礼的事情解决了,但是中华重工使用的手段,引起了许多人的警惕。 在原来的时候。 地方上的话语权是被乡绅所掌控的。 现在中华重工借助更大规模的舆论,让王礼毫无还手之力,虽然不代表中华重工取代了传统舆论权。 但是通过这件事证明,在传统的舆论权上,出现了一种更密集,更高效,更直接的话语权手段。 朱高炽从来没有怀疑大明的聪明人。 这些人没见过所以不懂,但是见到了,必然就能认知到。 古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清朝以前,中国社会是不抗拒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唐朝的景教规模达到了巅峰。 后来因为阿拉伯地区,近东地区和西方的宗教战争,让东西方中断了接触。 宋朝也是包含万象,国内有许多外国人。 到了明朝中期。 西方人绕过了中部地区,通过大海抵达到东方,明中期的官员们,发现了一些好的技术。 这些好的技术,在明中期已经开始被吸收。 具体实物以鸟铳,佛郎机等为代表,是明中期在西方技术上制作出来的武器。 还有不少的书籍,以及官员学习西方的一些知识。 当然,文明交流是相互的,西方也获得了很多好处,无论是财富或者技术上。 所以朱高炽不奇怪有官员要仿造北平模式,准备在应天府推广。 也很肯定。 中华重工这次露出的“獠牙”,会被许多聪明人敏锐的发现,并引起他们的重视。 朱高炽不想惹麻烦,准确的形容,是不愿意生出不必要的事,平白耽搁了精力。 所以眼前的这份细致报告,可以告诉朝廷,大宁的确有大规模敌人出现,需要真正派大军了。 既然动兵,就绕不过朱棣。 等朱棣统帅大军北上,许多事自然就不再重要,要为军事让步。 朱高炽放下了手中的报告。 他这次的出行,随着这份报告的诞生,已经结束了,接下来是朝廷和朱棣的事。 不过他饶有兴趣的打量一名年轻人。 贺宽感受到小王爷的视线,心里只觉得沉甸甸,倒没有觉得会有不好的事。 小王爷的好名声,在北平已经超过了王爷。 对于统治阶层来说,在民间有个好名声,能起到的作用大过人们的想象。 “你叫贺宽,七妹的事我听说了,我还看过七妹的戏,七妹的确受苦了。” 朱高炽心平气和的说道,没有一丝愤怒。 “能有小王爷此言,相信七妹会很高兴。”贺宽的背挺得很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