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最后几名矿工还提着煤油灯。 “马管事,你所看到的所有场景,都是你所言的规模化后,才能承受起的成本。” “在付出这些成本后,又让矿井工人产量提升了,这些都是与以往模式的区别。” 说到这里,张德辉脸上有些遗憾。 “现在马匹是北平的紧俏资源,因为铁道的原因,而矿场上对马的需求也多了不少。” 马王宣盯着明火,心中一阵担忧,这可是煤矿啊。 “明火照明,会不会引起火灾?” “有一定的风险,所以矿井有严格的管理。”张德辉解释道。 “没有煤油灯的时候,那时候有条件的矿井,使用的是瓷盘、瓷碗及盛油的瓶罐来照明;还有的矿井,井巷两壁上开凿了一些灯龛,用以放置灯盘、灯碗等。” “有的矿工用头顶灯壶,有的矿工是额上用油布裹以油灯,火焰由额上冒出,还有的用嘴衔着。” “矿井采购的煤油灯,要比市场上的价格要便宜,加上煤油灯有诸多的好处,所以现在改成了煤油灯。” 张德辉虽然是大商人,但是对煤矿上的事,事事了如指掌,他的成功,并不是运气。 “明火矿灯很容易引起火灾,还有种无味的气体,与明火接触会产生爆炸。” “为了安全起见,油灯外会加罩,防止火焰直接外溢。”张德辉解释。 古代对矿灯的使用,有诸多的记载。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有一幅采煤图,画面上有一悬挂的矿灯,此灯就是有罩的。 在清代乾隆年间,浙江高官兴县的县官,鉴于井下明火照明常常引起火灾,下令煤窑内矿灯一律加上“明角外罩”,强调不得用明火照明,以防油火外溢。 其原理与近代的安全灯是一致的,这是中国矿工在使用矿灯上的一大进步。 “无味的气体?那矿上怎么防备”马王宣露出好奇。 “在开井时,会先放入牲畜,如果牲畜能活几天,就证明此处没有这种气体” “如果牲畜死了,就要想办法先通风多日,然后再试,只有牲畜活了下来,就说明通风好了。” “了不起啊。”马王宣佩服道。 “其实正如技术报上所言,当生产扩大化后,会遇到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被聪明的工匠一一解决。” 张德辉笑道。 “张东家还看技术报?” “每期都看。” 一行人没有继续深入,看了个大概,就转身往洞口走去。 “像原来最开始采露天煤矿的时候,哪里有这么多装备,一把镐头一个箩筐就是所有。” “采的越深,矿井越大,问题也就越大,多少先民被突发的新事物害死了。” “正是这些先民的死亡,告诫了后人,后人才有了更多的应对措施。” 张德辉的这段话,令马王宣动容。 此人能成为中华重工的创始人之一,果然还是有眼力的,虽然现在不在中华重工了,自己也不可小觑对方。 煤矿的开采条件和环境,是各类矿中最危险和最难的,所以中华重工不亲自参与。 相当于把风险转嫁给了矿场主,中华重工不愿意承担意外的后果,对中华重工的名声不利。 而同样是矿场的密云铁矿,却牢牢的掌握在中华重工手中。 马王宣来矿场的目的,既要保障矿场的生产,又要提高军籍工人的待遇,还要保持军籍工人的操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