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利用先知投机取巧-《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3/3)页

    北平人口近三百万,一年的铁产量只有五六百万斤,通过三四年的时间,朱高炽提升到了两千万斤。

    这项成就,比起后世用二十年走完西方数百年的成就,远远不能相提并论。

    要知道在当下的大明,大明同样具备后世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大明能碾压周边,有极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更不提朱高炽手中掌握的各种大势和知识,既有中央调控的优势,又不需要走弯路,避开了各种阻碍。

    十几位中华重工的顶层管理者,仔细记着笔迹,他们都是聪明人和实干家。

    在理论上,无人不服气小王爷,只有跟得上小王爷经济理论,并严格按照此理论做事的人,做出了成果,才能走到今日的地位。

    “那么以铁道未来收益,以及矿区未来收益,以此来抵消,充分消化资本。”

    两百万两银子,等于四百万石粮食,这还是第一期的融资,朱高炽可承担不了。

    中华重工打造的粮票体系,也是承接不了的,也就无法内部吸收调控。

    而铁道的建设,在陕西和山西两地,没有中华重工这种调配社会模式的枢纽存在,那就必须要大量的资本。

    犹如美国修建铁道的成就,采用未来的收益,吸收了天量的资本,才达成了计划。

    “现在唯一的难题,是和秦王府的协商,在铁道的建设上,必须以商团为主。”

    论资本的运作,大明哪个商团比得过中华重工,在铁道建设商团,中华重工体系下构建的商会,自然主导了铁道建设商团。

    虽然名义上没有燕王府的影子,可实际上仍受朱高炽的控制,这是他不会放弃的。

    否则他费这么大精力发展陕西干嘛?

    如果不能在靖难之役中为他出力,那还不如调转力气去别的地方,等到全国一盘棋时再来治理。

    这成了无解的问题。

    会议结束后,朱高炽叫来了周世丰,悄悄的说道:“可以诱惑下秦王。”。

    小王爷的吩咐,让周世丰不明其意。

    秦王最高光的时刻到了。

    可他活不长。

    真的没有多少时日。

    既然如此,朱高炽认为可以诱惑下,让他以为自己能控制铁道建设商团。

    “让人告诉秦王,只要铁道建设商团进入了陕西,在秦王的地盘上,还不是任由其揉捏,没必要在名头上纠缠。”

    周世丰不可思议,反问道:“这也是属下们担忧至今的麻烦,小王爷难道另有主意?”

    “咱让父王写封信给二伯,到底是亲兄弟,终归给三分薄面。”朱高炽随便给了个理由。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