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于是女子深情地唱起了赞歌: 在那汾水低湿地,来此采莫心欢喜。瞧我那位意中人,英俊潇洒美无匹。英俊潇洒美无匹,公路哪能比得上。 在那汾水河流旁,来此采桑心欢畅。瞧我那位意中人,貌若鲜花朝我放。貌若鲜花朝我放,公行哪能比得上。 在那汾水弯弯处,来此采荬心欢愉。瞧我那位意中人,仪表堂堂美如玉。仪表堂堂美如玉,公族哪能比得上。 《园有桃》:没人了解真苦闷 一位士大夫,他对自己所在的魏国并不满意,因为这里没有人了解他,而且其他人还经常指责他高傲和反复无常。因此他在忧愤无处派遣的时候,只得长歌当哭,聊以**。最后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置一切于不顾,不再挂念思索了。 桃树和枣树所结的果实尚且可供人食用,味美又可饱腹,而自己却没有用处,不能把自己的才华贡献出来,做一个有用之人,这让他心中总是郁郁不平。他无法解脱自己心中的苦闷,只能放声高歌。他选择暂时离开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到别处走一走,看一看。或许是为了排解忧愁,又或许是想更谋出路,至少要换一换这种不愉快的环境。在这位士人的眼里,大概是“天下皆醉我独醒”,因为他的思想,他的忧虑,特别是他的行为,别人根本无法理解,因此造成了很多的误会,他只能有时长歌,有时放浪行游了。他感到非常的委屈,却因为无法表白自己的心迹而无可奈何。“难道是他们说得对,我到底该怎么办”,此时士人的心中拥有无人能理解的痛苦和矛盾。 他以有识之士自居,自信自己所思虑与所作为的事情是正确的,因而悲伤的只是世间没有知己而已,所以他表现出深深的孤独感。其实他的期望并不高,只是想让世人理解他而已。然而,连这个基本的要求都没有一丁diǎn希望。 他还能怎么办呢?只能用不去想来安慰自己了: 园中桃树壮,结下桃子鲜可尝。心中真忧闷,姑且放声把歌唱。有人对我不了解,说我士人傲慢太骄狂。那人是对还是错?你说我该怎么做?心中真忧闷,还有谁能了解我?还有谁能了解我,何必挂念苦思索。 园中枣树直,结下枣子甜可食。心中真忧闷,姑且散步出城池。有人对我不了解,说我士人多变不可恃。那人是对还是错?你说我该怎么做?心中真忧闷,还有谁能了解我?还有谁能了解我,何必挂念苦思索。 《陟岵》():千古羁旅行役诗之祖 常言说得好:远望可以当归,长歌可以当哭。远在他乡服役的征人,如果不是特别地想念亲人,是不会登高望乡的。而这位征人,登上高高的山岗,远望父亲、远望母亲、远望兄长,这份真挚的情感,实在是打动人。他甚至进入了这样的一个幻想:在他登高思亲的时候,家乡的亲人此时此刻也在登高思念着自己,并在他耳旁响起了亲人们一声声体贴艰辛、提醒慎重、祝愿平安的嘱咐和叮咛。这不是他主观的刻意想法,而是情至深处的自然表现。在这一声声亲人想念自己的设想中,包含了多少嗟叹,多少叮咛,多少希冀,多少期盼,多少爱怜,多少慰藉。羁旅之人,思亲之心。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