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各出狠招】-《猎击三国》
第(2/3)页
董昭给出的答案是——张杨能忍。
董昭此前在张杨那里待了大半年,对这位河内太守为人最清楚不过,张杨很像那种整天叫嚷着“以德服人”的义气大哥。纵观张杨的生平,这个曾是丁原手下与吕布、张辽齐名的并州三勇将之一,勇猛有余,心智不足。在董昭看来,完全可以归为缺心眼一类。从发生在张杨身上的三件事,可以略窥此人心性。
第一件事发生在初平元年,当时张杨曾加入关东讨董联军,但之后却被叛乱的南匈奴单于於夫罗挟持,一路跑到黎阳。如果不是袁绍随后派出大将麹义击破於夫罗,这位怕是早就报销了。
第二件事则是张杨任河内太守其间,曾有手下部将反叛。当叛将失败被押至张杨跟前时,这位“仁义大哥”竟然垂泪如妇人语:“你为什么要背叛我?我有什么对不住你?”说完之后,更为叛将松绑……这位叛将后来是感恩戴德?还是以之可欺,变本加厉?史籍无载,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张杨这样毫无原则的纵容叛逆,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英雄记》载:(张)杨性仁和,无威刑。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
最后一事,目前尚未发生,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建安三年,曹操、刘备联手攻吕布,作为吕布为数不多的至交,张杨兵发射犬呼应,威胁兖州北部。曹操采纳程昱之计,收买张杨部将杨丑。结果,张杨死于杨丑暗杀之下。其后杨丑兼并其众,本欲率众归曹,没想到黄雀在后,自个又被郭图收买的睦固袭杀……
综合以上三事,这张杨简直就是个怀具啊!性格决定命运,在这群魔乱舞的三国乱世之中,这位与蜀中刘璋一时瑜亮的人物,没被盯上还好,尚能在夹缝中生存,而一旦被那几个三国大鳄盯上,真的是连骨渣子都不剩……
尽管目下只是建安元年而已,但董昭通过以上前两件事,加上平日相处,已非常肯定,张杨今后必难逃兵败身死的下场。故此他才这么着急重选新主公,在一时拿不定主意选谁的情况下,宁可先回这残破的小朝廷。也不跟那个印堂发暗的张太守混。
听完董昭的分析,马悍也是无语,这张杨连叛将都轻轻放过,又怎会为难一个与潜在对手暗通款曲的部将?
马悍摇摇头,打消了利用抓获的尤季良与其供词,激张杨杀睦固的想法。当然,这事没完,a计划行不通,还有b计划。
“以公仁之见,张稚叔会对此事如何处理?”马悍不甘心道。“他总不会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吧?”
董昭略微沉吟,道:“以昭所料,张使君采取之策无非有二,一是派使者向将军赔礼,二是将睦固调离获嘉,将其放在西面或南面的城池驻守。”
这是很自然的,张杨再好说话,也不可能让一个与冀州集团眉来眼去的部下继续驻守在河内与冀州交界,最有可能的就是将之调离换防。
马悍抚掌而笑:“好。就怕他不动,一动就好办——这样,请公仁再辛苦一趟,将尤季良及其供词转交河内。并代表本将军向张稚叔严正交涉,务必令其将睦固调离获嘉。”
董昭目光一转,咂摸出了马悍言外之意——睦固一旦被调离,按正常程序。必轻装简从前往野王向张杨请罪,而这就是取其性命的最好机会……
董昭悚然道:“将军慎行!若调精兵入河内伏杀,恐怕会引起河内不满……”
马悍哈哈大笑。不屑地摇摇手指:“杀一个光杆骑督,还用得着我出精兵伏击?传陈到!”
不一会,一身紧身软甲,透着精明剽悍的陈到出现在堂下,向上首的马悍与董昭致礼。
马悍向阿苏一指,对陈到道:“这是伍长阿苏,他将与叔至一道,前往河内,袭杀睦固——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也不管你们花多少钱、用多长时间,我只要看到睦固的首级。”
陈到面色如常,拱手道:“到必不辱使命。”
……
当马悍处心积虑收拾胆敢捋其虎须的睦固之时,远在数百里外,兖州的濮阳太守府内,曹操、荀彧、程昱、曹仁、曹洪、夏侯渊、于禁、史涣等兖州首脑齐聚一堂,就连常年抱病卧床的夏侯惇都强撑病躯出席了。
呃,历史上此时正龙精虎猛的夏侯惇是什么情况?竟成病夫了?无他,伤目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