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炼器宗师】-《猎击三国》
第(2/3)页
马悍左接刀,掂了掂份量,约在五、六斤之间,刀锋如白线,刀背厚一指,色泽青黑,刀身遍布鳞状花纹,之铮然有声,如琴鸣悠扬绵长。马悍方才亲眼目睹这把刀曾劈断一刀一戟,此刻近距检视,果然锋刃损。
“好刀啊!”马悍赞叹不已,身后一众扈从也不由得点头。
蒲元依然跪着,神态依然恭谨,但语气却透着一丝掩饰不住的自豪:“此为以蜀水所淬之七十炼精钢刀,民耗时数月方锻成,寻常金铁,难禁一击。”
七十炼啊!狼骑扈从们俱露出难怪的表情。在这个时代,有一把三十炼钢刀就很不错了,比如马悍随身所带的佩刀便是。五十炼可算上品,七十炼,有钱都未必能买得到,至于百炼宝刃,那是可遇不可求。
象蒲元这样的平民,如果不是自制,把他卖了也买不起一把这样的好刀,别竟身怀四把之多。
马悍已经可以肯定,眼前这个人,就是在中国治金史上留下大名的蒲元。在那本《世界钢铁发展史论》里,就有提到,蜀国名匠蒲元,於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皆七十二炼,史称神兵。
马悍之所以记得清楚,是因为里面还记载了一段逸闻:蒲元制刀之时,曾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乃命人於成都取江水。蒲元用以淬刀,却取来的水里混杂了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蒲元以刀画水,言杂八升。取水者失惊叩头,在涪水打翻一瓮水,遂以涪水八升混杂……这段记载虽然过于神异,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蒲元淬火的功力,当真到了炉火纯青之境。
一个对水质淬火了解得如此深刻的大匠,他在年轻时没跑遍天下名山大川,寻找适宜淬火之水,谁会信?这就象后世的茶圣陆羽一样,为了一杯绝品好茶,不惜走遍天下,寻找佳泉。古之宗师,莫不如是。
蒲元绝对是三国顶尖刀剑铸造大师,虽然眼下还年轻,或许经验略欠,但潜力自不须,既然碰上了,呵呵……
对于堂堂一个太守的邀请,蒲元师徒当真是受宠若惊,来到驻地营帐处时,脚都没处放。待马悍命人取来酒食赐之,言道是压惊,令蒲元师徒陷入迷迷登登之境,完被这天上的馅饼给砸晕了。
直到马悍为他引见马钧及几位冶铁匠,在同行面前,蒲元师徒才恢复自然,攀谈甚欢。宴席毕。马悍独留下蒲元。
未等马悍开口,蒲元便已深深下拜:“今太守如此礼遇,元以为报,愿将囊中一口百练精钢刀,献与太守。”因为宴席之上。太守之前,是不许带刃的,所以蒲元师徒的刀具都存放在帐外守卫处,蒲元也只能口述而法展示了。
马悍却是一笑,他带把刀在身,只是一种装饰。不想太惊世骇俗而已。什么百炼精钢,在他面前,不过面泥耳。当下笑道:“我要的,可不止一口百炼宝刀,而是成千上万口!”
蒲元:“啊……”
马悍拍拍掌。叫人送来一柄蒲元的宝刀,执在上,虚空劈击数下,刀风呼啸间,忽道:“刀为战场之兵,以刃断敌器、裂敌盾、斩敌首,故百炼宝刃须锋锐匹……既如此,刀背百炼又有何用?”
蒲元先是怔住。双瞳似有一点星光,随后越来越亮,光芒大甚。身躯竟微微颤抖起来。
马悍这一句似是漫不经意的话,其实包含了百年之后另一位铸造大师,南北朝时,北齐的綦毋怀文所造“宿铁刀”的焊接理论。
对刀剑而言,刃口主要起刺杀作用,因而要求有比较高的硬度。这样才能保证刀的锋利,所以应该选择含碳量较高、硬度较大的钢来制造。而刀背主要起一种支撑作用。要求有比较好的韧性,使刀在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时不致折断。这样就要选择含碳量较低、韧性较大的熟铁。铸造大师綦毋怀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在制作刀具时才能够将熟铁和钢巧妙的结合起来,将二者恰到好处地用在合适的地方,既满足了钢刀的不同部分的不同要求,又节省大量昂贵钢材,的确是冶金史上一次重大改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