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可以看到,农田的里的作物稀稀拉拉,而且看上去垂头丧气十分的没有精神,颗粒也很不饱满。 这几张照片还是她费了很大功夫才找到到的。 和刚刚的现代农业相比,差距十分的明显,一个天,一个地。 在后世的农田景象一出来之后,孙小羊和孙大牛两兄弟就只会直愣愣的张着嘴了。 看上去傻极了。 孙大牛这段时间割麦子割得手抽筋,如游魂一般失神的说:“原来仙人是这样割麦子的。” 收割机在他们看来像是怪兽一般,竟然可以让人坐在其中,不用牛拉不用马拉也能自己向前走。 直到旁边的声音将两人惊醒。 邻居中有人歇斯底里,又哭又笑:"这是天上的仙田!这一定是天上仙人种的田!" 看那形状,整体又漂亮,田地之间还有干净雪白的道路以及郁郁葱葱的树木。世间哪有如此美丽的田地? 而且那田间种着的稻穗,颗粒那么饱满。听仙人说,他们一亩地甚至可以产出千斤! 甚至比他们一百亩的地的产出加起来还多。 仙人们一定是每天能吃三餐,每餐都能吃饱的吧,说不定烙的饼里面都可以放个鸡蛋。 孙小羊却腾地站起来,激动的说:"夫子说了,这不是仙界也不是仙人!这就是我们的后世华戛,是我们的后世子孙!” 孙小羊是村中唯一读过书 认识几个字的农人,只不过后来供不起了,读了一年就没再往下读了。饶是如此,村里的同龄人平时都要高看他一眼。 但此时听得他这样说,旁人却哄堂大笑:"孙小羊,你怕是读书读傻了。这样的粮食,这样的田,我们的子孙怎么种得出来!” 也不见他们比他们的先人会种地。 有人直接往脏污的地上一躺,眼中带着无限向往:"不知道我死了后能不能去到仙界,摸一摸这些谷子。说不定我还能跟着种出这么好的谷子,以后就不愁吃不饱了。” 他说着说着又嚎啕大哭起来,双手锤地:“阿母啊,阿翁啊,你们是不是也去仙界了啊?!” 没人笑他。 大家都知道,这家在前几年闹天灾粮食产量减半的时候,他阿翁阿母为了把口粮省出来给他,竟然活生生的把自己给饿死了。 孙小羊急了:“这就是后世的人!夫子说了,只要我们能学习到里面种地的方法,就也能收更多的粮食!” 村民们无人理会他,只觉得他在痴人做梦。 凡人怎么能和仙人比。 只有他哥哥孙大牛,悄悄的问:“夫子真的这么说了?” 孙小羊点点头:“哥,我们待会儿一定要好好看,把仙人所说的话都记下来。一定有法子,一定有法子……" 他说到后面已经是喃喃的自言自语,眼睛里闪着光彩。 【这么低的产量,得来这么艰辛,难怪唐朝诗人李绅写了一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现代的人尤其很多是城市里的小孩子都没见过粮食长在土里是什么样子,对于粮食是如何得来不易的也已经没有这么深的体会了,说不定还觉得拥有一个农场是很酷很悠闲自在的事情,或许现在种田的确没那么苦了,但放在古代,粮食是真的得来很不易啊!】 正午,烈日当空,蝉在树上发出鸣叫,热浪一阵一阵的袭来。 但是在农田里,背着锄头的农民依然在辛勤的耕作,汗珠从他们的额头和下巴上像水珠一样滴落下来,滴在了刚被翻出来的土壤里。 不一会儿,背上就已经全部被汗打湿。 看到这一幕,各朝各代的农人们无 不叹息。 也有人眼中泛着泪光。 没想到竟然有人为他们也写了首诗。 尤其是唐朝之前的农人,一下子就记住了这首朗朗上口的诗,自己劳作的景象一下子就浮上了心头。 谁不想在盛夏的正午好好休息休息呢? 甚至他们还知道有人在烈日下劳累过度一下子就倒下了,从此再也没起来过。 但是,他们依然还是要去。 不去的话,一家人的口粮从哪里来? 这首诗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颗粮食都是被他们的汗水浇灌出来的,都来得很辛苦。 写在了他们的心上。 【我们上一期讲士农工商。农,仅仅排在士的后面,看上去似乎地位很高很受重视的样子,但实际上古代的农民,除非是大地主阶级,其他的都活得很辛苦。除了土地兼并、赋税过重这些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在没有专业科学指导的情况下,农田的产出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当然了,浸长几千年的岁月,亩产也并不是一直停留在一百来斤,据史学家们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和推测,到了明朝的巅峰时期,粮食的亩产量可以达到四百多斤。】 【那,我们先来聊一下,从一百斤到四百斤的初期阶段,我们聪明的老祖宗们做对了什么。】 【第一,古代的发明家,发明和改良了很多农具,改进了耕种的效率。】 天幕上出现了轮流变化的农具模样。 先是简易的石器,再是青铜制成的农具,然后是铁器,最后开始出现了木头和铁一起制成的大型农具。 泗水亭的刘邦一下子就坐直了身子。 汉武帝时期的孙小羊睁大了眼睛。 裴矩和李玮聚精会神。 而在各朝各代的宫室之中,负责记录的内侍和宫人还有笔吏,都握紧了自己手中的笔。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