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燃油锅炉-《帝国海权》
第(2/3)页
其实舰队运煤船这个概念早已经不新鲜了,英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进行过尝试。试图采用索缆对舰船进行海上纵向补给。不过英国人在尝试的时候发现,想要动过摇摆的索缆来运送燃煤这种固体燃料来装满一艘铁甲舰那庞大的煤舱所消耗的时间简直令人发指。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不具备实战价值。
有英国人尝鲜在前,因此所有人都知道这玩意根本不靠谱,所以燃煤的补给依然是要通过码头或者靠帮的形式,在停泊状态下完成,所以约亨的建议在提尔皮茨这样的专业人士眼中不具备可行性。
这些约亨当然都清楚,他敢提出这样的要求自然有方法应对:“这些我当然明白。燃煤的特性自然让海上补给困难重重,不仅如此,燃煤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不同品质的燃煤的燃烧效率的区别对舰船的航速影响极大。而且燃煤的燃烧效率也很低,这也同样限制了舰船的航速和航程。
燃煤的体积也同样占用了大量空间并且带来了巨大的重量,而且燃烧不完全所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形成的滚滚浓烟也会成为测距仪绝好的参照物。而且烧煤导致我们的锅炉还要经常性的清理煤渣,否则会进一步影响燃烧效率。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换一种燃料?”
“您的意思是?燃油?”提尔皮茨小心翼翼的问到。
“当然,燃油的燃烧效率远高于燃煤,而且不会有滚滚浓烟,重量和空间上也比燃煤更有优势,更重要的是燃油是流动的,我们的补给船只需要同压力泵给油舱加压,然后就能轻松的将燃料输送到需要进行补给的舰船里去,这样完全可以在航行途中进行补给。
而且我们的水兵们也不需要再频繁的向锅炉里铲煤渣了,如此大的优势难道不足以让我们心动吗?”约亨蛊惑到。
“可是燃煤依然是现在的主流燃料,无论哪个港口都可以补充燃煤,但是燃油就几乎没有了,就算燃油有诸多优势,但是补充不便依然是一个困难啊。”
提尔皮茨的想法也不能说不对,而且这个想法在历史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国舰船的设计,德国海军并非意识不到燃油的种种优点,但是德国舰船依然顽固不肯使用全燃油锅炉,从而导致了很大程度上的性能制约。
除了德国本身是产煤大国,自身的石油储量别说没发现,就算发现了以当时的技术也采不出来这个先天性缺陷导致的问题外,还有一方面就是燃煤的普及性。
提尔皮茨说的没错,燃煤上哪个港口都能搞得到,燃油你还真没办法,历史上导致了斯佩的远东舰队彻底灭亡的原因,以后人的眼光看来是斯佩本人在科罗内尔海战后的得意忘形,以及在福克兰海战中所做的一系列错误判断。
不过导致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斯佩想去斯坦利港干一票,好去抢点燃煤回来。做出这样的决定自然是斯佩的得意忘形所致,但是也从侧面证明了,进攻港口抢夺燃煤对海上破交战来说也是一种可行的手段,如果你使用燃油,这么干就没戏了。
不过以约亨的角度来看,破交不破交倒是其次,只要能在正面决战中搞定英国海军主力,获得制海权,那么一切都好说,搞不定,无论你做多少准备到时候也不过就是斯佩的那个下场而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