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 平壤大败-《帝国海权》


    第(2/3)页

    8月4日至9日。清军四路兵马先后抵达平壤。此时日军还未抵达,清军有足够的时间布置防御,甚至主动出击,寻找战机,然而四路清军却没有丝毫动作。把战备的宝贵时间白白浪费掉了。李鸿章催促先行进剿,各军借口马步兵未齐,不能贸然前进。

    9月2日,李鸿章得知日军已在元山登陆,急电叶志超说:“预备进击!”,叶志超却以“若我军前进,则倭军用船载兵登陆。袭我后路,断我转运。”为借口拒绝出击。

    直到光绪听闻日军将会进攻平壤,叮嘱李鸿章不可有任何疏漏,李鸿章急电叶志超日军将会大举进攻,令其以现有兵力阻挡日军攻势。

    直到这个时候叶志超才召集诸将商议,但是这个时候依然不是想着如何去战。而是想着先撤为妙:“敌人乘胜大至,锋芒正锐;我军弹药不齐,地势不熟,不如各整队暂退云爱州,养精蓄锐。以图后举。”

    诸将听了大都同意,只有左宝贵表示反对:“朝廷设机器,养军兵,每年花费金钱数十万,正是为了今日。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至于成败得失,不遑计较。”

    虽然叶志超贪生怕死,但是左宝贵此言一出,要是再反对就是说自己不报效国家了,因此虽然心中恼怒,但是也只能开始备战。

    陆军如此德性,海军也好不到哪去,丰岛一战,海军损失济远、广乙、操江三舰,知道倭人船坚炮利的北洋水师开始消极避战,用丁汝昌的话说就是:“我军精锐舰只,不可稍有疏失,轻于一掷。”

    因此日本人至少在这段时间内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可以通过海陆源源不断的投送兵力。

    虽然击沉了济远号,但是北洋水师主力尚在,因此日本人还不敢按照原本计划中控制制海权后直接在渤海湾登陆,然后和清军在直隶决战的方阵来执行,因此改变策略,决定先吃掉平壤的清军。

    为了攻克平壤,日本组建了第一军,而指挥官就是每天闹着要亲自上前线的山县有朋。9月初,日军分四路北上前往平壤。

    此时清军依托平壤建立防御,虽然浪费了大量时间,但是十余日的备战,还是在大同江北岸,平壤城周围建立了防线和堡垒,在他们看来虽然建设仓促,但是这些防线依然足以对抗日军了。

    战争一开始也的确和清军所料想的差不多,依托工事打防御战的清军确实给日军带来了巨大的损伤。

    9月15日凌晨,日军开始攻击,战斗分别在大同江南岸、城北牡丹台和玄武门以及城西同时展开。

    由大岛义昌率领的第九旅团进攻大同江南岸,凌晨3时,第九旅团渡过水湾桥,直逼船桥里的清军桥头堡。依托防御的清军还击给日军造成了可观的伤亡,不过在武田秀山的带领下,日军奋力进攻,攻下了桥头堡第一垒。

    大岛义昌随下令乘胜进攻第二垒,此时天已经亮了,清军装备的德制gew.81虽然是黑.火药步枪,但是5发弹仓提供的连续火力远胜日军装备的村田18式单发步枪。

    进攻中的日军被困在清军防线前的开阔地上,完全暴露在清军枪口之下,之后日本方面的记载说:  “频频发射的连发枪的子弹掠过树枝头,恰如疾风扫落叶一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