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因势利导(十二)-《玩明》
第(2/3)页
“这里是顺天府地界,不是明朝,红砖犯什么忌讳啊?!真是的!”万磊微怒道,不就是个颜色吗?还分什么三六九等,这封建社会也真***混蛋!
既然大老板不让浇水,那这些烧瓦工也乐得轻松。说实话,谁愿意七天七夜守在窑边不停地浇水啊,这都是被封建统治者给逼的。
一般说来,盖得起砖房的,都是一些大户人家。人家也怕犯忌讳,红砖烧出来他们也不敢用。这样一来,红砖就等同于废砖。烧出这样一窑废砖,几个月辛勤劳动就打了水漂,不仅仅是劳而无获,还要赔上柴火钱。
赔钱赚吆喝的事谁也不愿意干啊,所以,浇水闷砖这道工序就成了烧砖工艺中的重中之重。万磊可不希望顺天府本就不多的工匠穷折腾这些没用的,还是让他们赶紧把砖烧出来才是正经,城墙工地上还等着用呢。
自从送走了刘夫人一行,万磊就开始大展拳脚搞工程,第一个项目就是修城墙。北平城四面土夯墙一下雨就塌,这种豆腐渣工程实在没法给人带来安全感。为此,四千个新弄回来的俘虏被集中到工地上,一部分当起了烧砖工,一部分当起了烧水泥工,一部分当起了砌工,力争在半年的时间内用砖墙把土墙都围上。
这一项城墙加固工程,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砖,也不是钢筋,而是水泥。水泥的生产过程一般分为两磨一烧。材料很普遍,石灰石,粘土,铁粉等,这些原料按一定的配比磨细后,在水泥窑内煅烧,成为熟料,再把熟料、石膏、混合材按一定配比混合磨细后,就是水泥。
煅烧的工艺并不难,其实最难的是那两道研磨的工序。在没有粉碎机的年代,如果用驴拉石磨的方法来慢慢研磨,其生产能力之低下,其成本之高,可想而知。幸好,赤心一拍脑袋,想出了用水磨来代替驴拉磨的方法。
于是,万磊命人在高梁河改建水坝蓄水,增加水流的冲力,并把几台水磨机装到了水坝上。有了这几台强力的水磨机,水泥才有可能量产,工地才得以开工。
其实,水资源短缺一直是顺天府地区,特别是北平城的一个难题。北平城市用水有四种:一是居民饮用水,主要依靠井水;二是宫苑用水,由西郊引山泉经水渠导入太液池,因水从西方来,故称金水;三是城濠用水,也由西郊引泉水供给;四是漕渠用水,此渠即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通惠河。由于地形落差较大,沿河设闸通船,所需水量很大。
四者之中以漕渠用水最难解决,为了使江南的粮食与物资直达大都城中,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用京北和京西众多泉水汇集于高梁河,经后海子而注入漕渠。因此,高粱河上游修造了很多水利工程,万磊只是派人在原有的河坝基础上稍加改造,就能做成水坝。虽然没有南方的大江大河的水利之便,不过也凑合能用了。
另外,水泥生产不只是要用来砌墙,以后还要用来铺设北平城内的各条道路,以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所以更需要加大生产量。当然,万磊是不会向隋炀帝靠拢的,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是他一向的准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