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达尼尔公爵在这个时候就很乖觉。他不愿自己挑头参与反攻新城之事,因为他担心冬季就要来临,万一攻不下,联军怨气必将更加严重,挑头者必成为怨恨的倾注对象。 那么,达尼尔何不像塔依杜列一样,率领本部回归?那又不行,会触怒基辅大公国。毕竟基辅大公国在名义上仍是莫斯科公国的宗主国。而且,通过这次联合东征,达尼尔已经在各国人的心目中树立起很不错的威望,如果这时候擅自归去,必然对威望有损。因此达尼尔在权衡之下,决定继续跟随夏塔尼耶夫,率领本部参与围城;但又及时做好两手准备,以防不测。如果联军不能迅速夺回新城,面临冬季风雪的威胁,自己就可以提出撤退以保全实力的建议。那时候顺应人心,各国人就会视自己为拯救者,而非猪猡。 再说新城之中。起义军已于九月二十八日正式建立政权。因为时间仓促,暂未确定国号,只称义军,遥尊大宋为正统。纪元亦沿用大宋年号,称“祥兴二年”。 作为义军政权的领袖,赵矜即称“大将军”。至于众人颇认为主公就是大宋宗室,赵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是默认。反正,真的不一定不是呢!谁知道呢?千年以后,姓赵的人是不是有当年宋朝皇室的血统,已经无从考证了。 是不是真的不要紧,重要的是,主公是大宋宗室的话,部下们都很高兴。他们谁不愿意跟随一个名头响亮的主公?谁会质疑?往主公脸上贴金,就相当于往大家脸上都贴金,聪明人只怕主公名头不够响,傻瓜才会去质疑主公是不是真有这些身份!就像那关羽、张飞,怎么会去怀疑织席卖履的刘备穷匹夫究竟是不是货真价实的汉朝宗室? 至于部下们的头衔,一时也没工夫斟酌,赵矜暂先拜将三员:李荼为左将军、何安平为后将军、乌达为右将军;任命偏将军五员:萧銎、鹿裔、鹿祥、李圭、齐劲;擢授裨将军十员:颜士重、刘商、高敬和、林宓、史逞、安丰、戴得功、葛里申、何磐、姚蛮子;又以素迷独、谭胜、周伯荣、杨洪、田疆、弓里敖、呼合珥等数十人为各部校尉。 政权草创,即面临重大考验。过不几天,探马探知东斯联军回师,赶紧报告。大将军遂点起人马,分守四面城门城墙。这其中,南门正当敌锋,责任最大,令乌达把守。西门其次,齐劲自告奋勇,大将军便委用之。东门用鹿裔,北门用李圭。刘商、高敬和、史逞、戴得功各引一支步兵屯于四门之后。李荼、何安平居中坐镇,分别作为辅佐大将军治军、治政的左膀右臂,另拨鹿祥、林宓、葛里申等相助。 大将军本人,则亲自统领骑兵作为机动部队,由萧銎、颜士重、何磐、姚蛮子四将紧随护卫。到了上阵之时,萧銎、颜士重两位神箭手左右开弓,何磐、姚蛮子两位大力士左右开路,必衬托得大将军气概非凡! 就这样,初步组织起来的义军,总计约四万,其中弓弩手二万余人,近战步兵约一万人,骑兵八、九千人。这支新建立的军队,实际上还是乌合之众。为了当前的守城,弓弩手为第一优先,因此必须首先凑足弓弩手的编制。其次是近战步兵。战况紧急时,一旦敌人冒着箭矢冲到城墙下开始爬城,守城军民就搬起滚木擂石砸之!万一敌人爬上城墙,弓弩手已经无法对抗,就必须有近战步兵顶住! 至于骑兵,义军可以组建更多的骑兵部队,但并不是当务之急。目前重在守城,八、九千人已经够多了。这是义军的第一批骑兵,招募的都是有骑术基础的人,但他们多数人还没受过专门军事训练,更别说列阵迎敌。因此他们的主要任务,其实不是作战,而是训练。守城战不一定用得着他们参与,只管天天跟着大将军训练。骑兵是富有冲击力与机动力的兵种,是开疆拓土的利器,今后总会用到的。 再说马匹。马匹对于国家非常重要,在古代可谓首要战略资源。汉朝的时候,国家建立了许多马场专门养马,而且在民间生产劳动中鼓励使用马匹,实际上就是“藏马于民”。打仗时军马实在吃紧了,还可以征用民马。没有大量的马,怎能保卫中原,更别说直捣黄龙府驱逐匈奴!唐朝建立伊始也积极养马,光是中央政府的马场就养着多达七十余万匹军马,地方和民间还不算。如果没有这么多马匹,怎能捍卫边疆、战胜突厥?宋朝生产力远远高于唐朝,但是中央政府养的马最多时也只有二十多万匹;地方的马也不多;民间则因为以生产力为优先,缺乏战略考虑,大量保有牛而少量保有马,养马并没有得到政府鼓励,反而地主、农民们因为怕自己的马给政府无偿征用而倾向于不养马。这样一来,全国乏马。军队一旦有行动需要马匹,所得到的往往不足所需要的一半。缺乏马匹的军队,战斗力、后勤力岂能不打折扣?宋军善于防御而不善进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制弩发达而军马匮乏。单靠着防御而强大的国家,纵观东西方,自古未有。宋朝又怎能不积弱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