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八四年的家-《精彩从1984年开始》
第(2/3)页
三个月过去了,他在慢慢适应转变,经常催眠自己,把另一个时空的人生当成一场梦。
禹天长吸一口气,缓缓吐出,目光再一次扫过厂区。
眼前这片厂区是苇河油田下属的二线单位,里边有他的家和童年的记忆。
这里曾是苇河石油勘探局第一代总指挥部所在地,是70年左右的事。
当时为什么选这荒郊野外的,说起来好笑,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各乡都不愿意提供土地,嫌弃占地,影响产粮。
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水坑密布的芦苇荡,稻田是第一代油田工人和家属用了十年的时间改造出来的。
童年时的自己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打谷场的稻草垛里玩捉迷藏,天很蓝,晚上繁星满天......
禹天抬头看了看天,现在的天也很蓝。只是已经没有了打谷场,稻田移交给了傍边的农场,打谷场变成了现在的职工技校。
现在,厂区正处于它最鼎盛的时期,职工加上家属,人数超过了1万,有几十个车间,配套有医院、商店、粮站、电影院、学校、幼儿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住宅区是一排排带着院子的平房,每排6户,十几年下来已经老旧不堪,这两年开始建4层的筒子楼,十几年以后会彻底消灭平房,还修了休闲广场、人工湖、公园......
进入2000年,僵化的体制导致产品质量和价格都竞争不过民企,年年亏损,先是汽修、内拖车间迁去了其他二级单位,然后是配件车间......
连续多年的拆迁、裁撤、退休,最后剩下的职工家属不到1000人,大多是退休老人,学校、医院这些配套都停办了。
自家算是厂里最早的一批住户,听老妈说,刚来的时候都是住的帐篷。
老爸和老妈,最早都是鲁东农村人,58年以前,老爸在公社吃大锅饭,顿顿红薯稀粥,饿得实在受不了,听别人说边疆地区缺人,去了能当上工人,关键是能吃饱饭,就东挪西凑地借了点车票钱,辞别了刚结婚3天的老妈,跟着堂兄几个偷跑去了疆省(当时农村人口未经批准不准离乡),顺利地进了KLMY油田机械厂当上了工人。
60年,老爸回山东家,把老妈和姑姑也带了过去,赶上好时机,都吃上了公粮。
69年,开发苇河油田,从全国抽调系统内部的熟练工人,老爸想着这里离鲁东老家近,就报了名。
禹天在家里排老三,大哥禹山,二哥禹东,都是在疆省生的人,两人差一岁,二哥比禹天大5岁。大哥禹山老实木讷,学习不好,初中毕业上了油田的技校,现在已经在钻井队工作了一年多了;二哥禹东倒是脑子好使,但顽劣难管,不爱学习,上技校期间还打群架伤过人,被拘留过,差一点赶上83年的严打,现在也是老钻一个。
俗话说:“老儿子,大孙子,老爷子的命根子”,和两个哥哥比,禹天可真没吃过苦,院子里养过几只鸡,大哥负责拔野菜、捉泥鳅喂鸡,还有打扫鸡舍卫生;没有扁担高的二哥负责去房头挑水,自己啥也干不了,鸡蛋吃的最多。
第(2/3)页